不超過450種產品的家具電商一年竟賣了3億多!它是怎么做到的?
近日雨果網報道了加拿大的家具電商公司Article,2013年成立,2016年就已經實現年銷售額500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約為3.43億元),2017年預計將獲得超過9000萬美元的收入(約合人民幣6.17億元)。該公司預計,進入2018年每季度的營收能達到5000萬美元,也就是每年的營收達到2億美元,人民幣13.72億。
不過該公司并不著急上市,創始人表示公司近期沒有任何IPO計劃。而如果它上市的話,按收入來計算,它將排在加拿大交易所中科技公司的前10名。
短短的3年時間,它是如何實現快速增長的?背后的模式和團隊又是怎樣?大事君決定深挖一下看看。
網站主頁
商品數量不貪多
Article在英文中有表示“商品”的意思,電商又有著可以無限 擴充貨架的優點,而這家網站的商品數量卻十分有限。根據報道,包括沙發、床、餐桌椅以及各種燈具、地毯之類的配件在內,該網站一共只有450種商品出售。按照3.43億元的年銷售額計算,每種商品的平均銷售竟達到了76.22萬元。
而大事君登陸其官網又仔細統計了一番,目前上架商品為245款。網站仍在精簡SKU,篩選更加“賺錢”的商品?
在其官網,每一個品類的產品都在一個頁面內顯示完,無需點擊跳轉,占據最多SKU的為沙發,包括雙人沙發、組合沙發等在內共78種,其次為配件,包括燈具、地毯等在內共64種。
依靠如此有限的SKU,該公司竟然做到了年銷售超過3億元的生意。傳統家具商看著想必非常眼紅吧!
試銷:推向市場前的重要一步
既然嚴格控制商品的種類,Article公司如何判斷哪種家具最有潛力?方法是在正式大規模銷售前先做出少量產品,測試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只有當訂單量大的時候他們才會在網站上大力推廣,由此避免了可能的存貨風險,提高了效率。
Article采取與設計師合作的方式設計新產品,但他們的產品其實來自中國的家具工廠,在國內制造完畢后通過貨柜運輸到加拿大,因此大批量的集中訂購既能節省制造成本,也是高效利用貨柜的需要。
Article家具公司的運輸費用并不便宜,不管是大訂單還是小訂單,運費都是49美元,并且可能要等待最長30天左右才能到貨;不過該公司提供了30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創始人:4個程序員打天下
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在家具電商領域似乎也適合。創辦Article家具公司的并不是家具行業的從業者,而是4個“碼農”程序員。
來源:Article官網
公司CEO 阿米爾·拜格(Aamir Baig)曾在中國、英國等各地旅行和生活,曾經營名為Etilize的公司,主要向電商賣家提供產品數據,而后他將賣掉原公司的一部分錢與其他幾個合伙人一起,創辦了Article公司。其他幾位創始人也同樣不曾在家具行業,其中一個還擁有一家專門設計和制造醫療器械的公司。
而正是因為這樣,Article更像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家具公司。對用戶數據的挖掘和利用是他們的專長。在他們的帶領下,公司確立了5個核心理念:直接、更好、讓周圍的人快樂、真誠以及敢于冒險。(Be Direct、Be Better、Be Generous、Be Adventurous)。
延伸閱讀:英國家具電商Made.com:網友票選設計再生產銷售
C2B客戶定制模式的成功
Article的模式最主要在于C2B的反向定制,用戶通過“票選”自己喜歡的家具,決定該產品能否上市和大批量生產。
與此類似的還有英國的家具電商Made,2010年由華裔商人李寧等合伙創立,產品也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目前正籌備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估值有望達到1億英鎊。同時還有美國的家具電商Thrive Home Furnishings和Interior Define等。
與Article自己設計和生產不同,美國最大的家居電商Wayfair則要做平臺式的電商,平臺上銷售著多達1.2萬多個品牌的產品,在2015年銷售額達到了5.45億美元,上市后估值超過了30億美元。
而在國外這些成功的電商網站背后,隱約都有著中國家具工廠的影子。在感嘆中國制造強大的同時,中國家具業也是時候崛起強大的品牌了!
版權聲明:家具迷網獨家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和鏈接地址。未經許可請勿隨意刪改文字。 隨意刪改本站內容,家具迷網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