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智能家居來襲 傳統家居能否站穩腳跟
智能家居并不是一個特別新潮的概念,比爾·蓋茨的豪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建成,其中的智能家居理念在普通人看來即使在現在依然是領先的。而最近幾年隨著物聯網的深入發展,智能家居再次崛起,與之前僅僅是概念或者為少數人所享受不同,此次其可能轉變“高大上”姿態,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且極有可能在今年爆發。
智能家居突然火了
2014年1月13日,谷歌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Labs,該交易是谷歌歷史上規模第二大的收購,僅次于2012年其收購摩托羅拉移動125億美元的規模。與標志著谷歌首次涉足硬件的摩托羅拉交易一樣,收購Nest給谷歌帶來一個進軍新市場的重要跳板。而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CES展 (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智能家居也成為展覽的主角之一。
似乎在一夜之間,智能家居突然火了。業內人士表示,智能家居在過去的若干年其實一直處于蓄勢待發狀態,等待著爆發的機會。“目前來看,智能家居只是得到了進一步推動,其能否真正流行起來,還要看產品在家居中發揮的實際效果。也就是說,智能家居能否比普通非智能家居提供更出色的體驗,同時對于企業來說,成本的增加又在可接受范圍內,還有待觀察。但這一點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隨著近兩年技術的進步,智能家居的軟硬件成本呈下降趨勢,這使得企業的收益有所提升。在有了足夠高的性價比和實用性后,智能家居目前初步具備市場競爭力。”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以最簡單的臉部識別門禁為例。早在10年前,就有智能家居廠商展示臉部識別門禁系統,但當時130萬像素的攝像頭,價格卻要幾十美元,而且識別效果很差,需要人把臉貼在識別器上,同時識別臉部幾個特征才可以通過,識別速度和識別率都有問題。由于當時的智能門禁識別效果差、價格高、市場小,所以只有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翁才會設計使用。
現在,智能門禁識別無論在處理器等硬件方面還是性價比方面都進步了很多,800萬像素的背照式攝像頭價格只有10美元左右,而且人與識別器距離1米都可以精確識別。此外,智能門禁的處理器在經過了10年的跨越式發展后,性能提升了幾十倍,價格也只有幾美元。因此,現在的智能門禁識別系統憑借著識別速度快、準確率高、價格低等特點更具實用性和競爭力,這使其進入普通百姓家庭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業內人士指出,所謂的突然爆發,其實就是在過去10年間軟硬件快速發展、成本逐步降低的自然結果,而互聯網巨頭的加入,無疑為智能家居的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
智能家居是個系統
互聯網巨頭的加入,對智能家居的發展起到了促進和催化作用。事實上,如果仍以傳統家居或家電企業的觀念去做智能家居,其恐怕很難得到快速普及。
記者在一家購物網站輸入“智能家居”關鍵字后,得出最多的結果是可視對講、遙控插座、無線路由器等產品。在一個報價將近1.2萬元的智能家居系統中,最高級的功能僅是可自動開啟、關閉窗簾。由此可見,對于智能家居,無論是普通消費者還是一些從業者,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例如他們將全自動洗衣機、互聯網電視統統劃入智能家居范疇,但這些其實只能算是智能家居系統上的一個硬件產品。
所謂的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臺,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備集成起來,構建可集中管理、智能控制的住宅設施管理系統,從而提升家居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并實現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也就是說,智能家居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產品,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將家中所有的產品連接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主人可隨時隨地控制該系統。
智能家居與智能家居產品的關系,就如同互聯網與硬件的關系一樣,只不過互聯網更強調開放性,而智能家居系統更需要個性化和封閉性,每個家庭都需要根據主人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設計,而且必須保證用戶的隱私不被侵犯。
傳統家居企業迎來挑戰與機遇
智能家居這一看似“高大上”的行業,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加入,其發展變得更加變幻莫測,這給傳統家居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不過,對于傳統家居企業來說,挑戰與機會是并存的。盡管與互聯網行業相比,家居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它在智能家居領域也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位長期從事物聯網研究的從業者向記者分析說,現在智能家居的切入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家裝開始,在房子裝修期間就統一布局設計,這類做法目前還不多,主要集中在高檔公寓和別墅,但其可能成為未來智能家居普及的主流方式;第二種是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加入各種智能設計,從小件物品入手,爭奪智能家居的切入點。綜合來看,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勢:第一種的系統性和集成性更強,使用起來更加舒適、方便;第二種是從產品切入,設計簡單、便于安裝,部分產品甚至可以免安裝。這種方式未來可能朝著DIY的方向發展,消費者甚至可以像去超市購物一樣,選擇自己要安裝的智能家居產品。
這位從業者認為,就目前來看,上述第一種切入方式更適用于傳統家居企業朝著智能家居方向轉型,而第二種則更適合互聯網企業進入家居行業。與此同時,這兩種方式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它們的未來發展方向應該以前者為主,以后者作為補充。但是,傳統家居企業能否保證自己在裝修階段的早期優勢不被互聯網企業所攻占,還要看其是否能抓住智能家居發展的機會。
記者手記
傳統家居企業須警惕互聯網浪潮的襲擊
智能家居未來10年的發展速度很有可能像智能手機過去的10年一樣迅猛,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傳統手機廠商大多難逃被互聯網企業收購的命運。傳統家居企業是否能改變這一命運,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守住陣地,不被物聯網企業所吞并,這恐怕是目前各大家居企業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
傳統家居企業包括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和裝修服務企業,分別對應產品、銷售和服務3個領域。在智能家居市場即將爆發之際,它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沖擊,也思考著如何才能在家居智能時代發展得更好,未來不會受制于其他企業甚至是委身于他人門下。
從目前互聯網企業切入智能家居的方式來看,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傳統家居的生產企業。無論是NestLabs的智能恒溫器,還是信誓旦旦將要挺進智能家居的樂視、小米,它們的切入點就是產品,而且都是從一兩款產品開始入手,再逐步蔓延到整個客廳、整個居室,最后攻占整套房子。小米就是最現實的案例,其從手機開始,業務逐漸向盒子、路由器、電視領域延伸,未來其很有可能進軍家居領域。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擴張方式,最初無法讓傳統家居企業意識到威脅的來臨,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進攻者”會在某一天突然站出來,成為其強大的競爭對手。
需要看清的是,從產品切入并不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只做產品,它們的優勢也不僅限于此,其手中掌握的大量信息和對這些信息的分析能力也是一大優勢。有分析師認為,谷歌可以將數字地圖軟件內置到Nest的產品中,從而讓其能夠對室內的布局進行學習和分析,隨后將這些信息共享給類似清潔機器人這樣的設備,方便其掌握房子的內部信息,提高清潔效率。這種分析不無道理,因為谷歌還在去年收購了機器人工程技術廠商BostonDynam-ics。由此不難看出,谷歌已在智能家居和自動化機械方面顯露出雄心壯志。
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還擁有龐大的銷售渠道和獨特的銷售模式,這些將對傳統家居賣場形成一定的沖擊。家居賣場往往以“家居需要體驗”為由搪塞遭受到的互聯網渠道沖擊,但仔細研究一下蘋果的體驗店就會發現,家居賣場所謂的現場體驗其實不值一駁,因為互聯網企業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商業中心區建立自己的智能家居體驗館,消費者可就近進行體驗。
最后受到沖擊的可能是裝修服務行業,因為其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互聯網企業一般不愿意涉足。但是,在裝修服務領域利潤最高的設計服務肯定是互聯網企業要“吃定”的一塊,后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數據和設計師,設計出最符合消費者需要同時又價格合理的個性化裝修方案。
無論如何,傳統家居行業在跨入智能時代時必然會面臨諸多挑戰,但傳統家居企業也不必恐慌,因為它們也擁有著各自的優勢,只要能把握住機遇,快速轉型,或許就能在互聯網企業的沖擊下站穩腳跟。
(原文標題為:智能家居火了 傳統家居業迎來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