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cite id="lz59x"></cite>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video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video></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del id="lz59x"><span id="lz59x"></span></del><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ideo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video></var>
<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var><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span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span></menuitem><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ins id="lz59x"><span id="lz59x"></span></ins>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劉更生:一雙巧手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

導讀:
劉更生能當上“北京大工匠”,在外人看來一點兒都不意外,與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經過多年的錘煉,早已熟悉了它們的習性。

劉更生有多大歲數,就跟木制家具打了多少年交道。今年54歲的他出生在原崇文區魯班胡同的一個木匠家庭。當年清末宮廷“造辦處”很多工匠流落到民間,聚在天壇周圍開設了多家木匠鋪。劉更生從小在原崇文區的木匠圈里“泡”大,18歲接了木匠父親的班,進了“龍順成”,從此也成了一名木匠。通過一雙巧手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劉更生的這個絕活兒讓他在首屆“北京大工匠”比賽中脫穎而出。

劉更生

劉更生正在車間進行家具修復工作。安旭東攝

簡單動作重復了成百上千次

剛到家具廠,劉更生從學徒做起。第一次給木頭鑿孔沒有經驗,不小心打壞了一個眼兒,師傅抬手就是一個大嘴巴。師傅發愁這塊砸劈了的珍貴紅木如何能起死回生,而他摸著火辣辣的臉,發誓要練好童子功。從那以后,別人下班回家休息,劉更生就背著一大包廢舊木材回家練習。下鋸、鑿孔、雕刻……這些簡單的基本動作被重復了成百上千次,現在還能從他粗壯的大手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疤痕。功夫不負苦心人,憑借日益精湛的工藝技術和扎實肯干的奉獻精神,劉更生逐漸成長為“龍順成”第五代傳人。

在“北京大工匠”的挑戰賽中,比賽項目是制作一個金絲楠木小插屏。主辦方只提供一個30厘米見方的金絲楠木板和一些碎木料,參賽者要根據圖樣對木材進行加工制作,做得最快最好者獲勝。比賽過程中,劉更生幾乎一直在用“騎馬蹲襠”的姿勢,裁木料、打磨、拋光……5個小時之后,他交上的小插屏看上去線條流暢、摸上去光滑、拿起來結實,17塊碎木料全部被他恰當地選用在了小插屏的不同部位,完成作品后工作臺前只有成堆的碎木屑,一塊木料都沒有浪費。而別的選手的作品當中,有的摸上去粗糙,有的搖搖晃晃要散架,只有他拿出的是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

劉更生能當上“北京大工匠”,在外人看來一點兒都不意外,與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經過多年的錘煉,早已熟悉了它們的習性。“要想打好一個眼兒,首先你得把木板放在屁股下邊壓一半,然后側著身體用錘子鑿,用力得均勻,那個眼兒打出來才光滑,木頭也不會開裂。”看似最簡單不過的打眼兒,卻關系到一件家具是否能經得住長年使用。

延伸閱讀:小木匠怎樣創造大奇跡——大國品牌?

一眼就能判斷出殘件的年代

除了把握家具的制作工藝,劉更生手頭還有一件大事,就是修復古舊家具。“就好比一個醫生,把病人殘碎的肢體重新拼接起來。”啟發劉更生為古舊家具修復的,是一位客人。前些年,有人曾帶著幾個麻袋找上門,里面裝的全是零散的木頭殘件,大大小小足有上百件。來人說這是家里收藏的,只記得“像是個桌子”。于是,劉更生花了大半年時間,對上百個殘件做了無數次排列組合,最終,一張乾隆時期的透雕龍鳳牡丹圖案的圓形紫檀包廂轉桌在他手中完美再現。

“其實這些老物件當中,有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我想把這些好東西都挖出來,傳下去。”在金隅天壇家具龍順成的庫房里,多年來收集了上萬件古舊家具殘件,有的甚至都看不出是什么物品。“首先要判斷殘件的年代,才能知道從哪兒下手。”劉更生拿起一個凳子腿說,“你看這上面雕的是一條鱗龍,紋飾工藝復雜,是清中期的東西。”判斷出年代,才能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修復,劉更生已經可以做到一眼就能判斷出殘件的年代、材質和工藝,并設計出“修舊如舊”的方案,將殘缺的部分修復好。

如今,劉更生已經參與修復了幾百件古舊家具,包括紫檀轉桌、元代鐵梨木活結構條案、清代攢拐紋琴桌等,大量珍貴明清款式家具文物在他手中得以恢復和保存。作為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更生認為自己最大的使命與職責,就是像當年師傅帶徒弟一樣,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全部傳授給下一代,使“京作”家具制作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博大精深的中華瑰寶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原標題:“京作”家具工匠劉更生: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