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行業金融化,能成功嗎?
作為價格不菲的收藏品,紅木家具的流通一直受到收藏界的關注。然而除了能夠上拍的紅木家具藝術精品,其他相當大規模的紅木家具二級市場流通受到制約。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對紅木家具的材質、器型、工藝、保養程度缺乏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臺甄別和鑒定,市場估價難以界定。因此二級市場變現并不容易,進而降低了金融機構參與紅木行業的熱情。
紅木家具價值的彰顯在于交易通道的完善,全流通成為紅木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難題。于4月10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啟動的中國紅木材質保障工程,適時建立了珍貴紅木(硬木)家具及制品產權登記證制度(以下簡稱“產權證”)。
產權證制度建設是依靠“中國紅木材質保障工程”為基礎,以專業的獨立第三方身份深度參與紅木家具的流通中,從“材料”和“品質”兩個方面對紅木家具進行保障。中國紅木材質保障工程通過對木種的檢測體系、家具的評級體系、消費者優先賠付體系和信息可追溯體系的建立,使得產權證制度堅實可信。產權證制度的建立讓企業的優質產品納入監管體系并被金融行業認可,業內假冒偽劣的產品將被屏蔽在該保障體系和金融體系之外。
產權證制度既包含了交易前的材質保真鑒定也包含了二手交易體系的建設和紅木打假維權的配合,也有產權證制度體系的初始登記、質押登記和轉讓登記,在整個體系完善的情況下,成為房產和車輛之外的又一種金融化家庭實物資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財產的不斷增長,認定居民財產產權是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新趨勢,紅木家具產權化必將成為帶動整個社會家庭財產產權化的一個示范案例。
參會嘉賓國家法官學院物權法專家劉靜教授指出,居民財產產權化的推進,是符合我國《物權法》相關條款支持的,也是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合法居民財產應該受到法律保護,產權證作為產權歸屬的證明,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為未來法庭的審議提供了參考基礎。
通過紅木家具產權化制度建設,也使得紅木產業全面金融化,打破原有紅木企業依靠自有資金和民間資本單打獨斗的業態。金融機構有更好的契機為紅木產業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同時,金融機構會在相關金融產品基礎上,針對性的為紅木保障工程推出的紅木家具產權化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務,比如產品質押、交易分期等。首批加入紅木材質保障工程的家具企業,必將首先享受紅木產權化對于終端銷售帶來的紅利,同時也可以在自身品牌提升上,提供了很好的第三方評價參考。
產業金融方面如何走市場與金融想融合,金融如何能變成支撐實體產業的“一池活水”,走一條特色的產業金融之路,這方面中國紅木材質保障工程無疑走在了紅木金融化產業化的最前端,通過保障工程和產權化的推進,非標產品紅木家具將向標準化邁進,為金融機構的深度參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金融產品的衍生提供了更好的基礎,為紅木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
(原標題:構建紅木產權體系 紅木材質保障工程推動紅木產業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