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創意而忽視常識性問題 宜家為最新廣告道歉
近日,在各大電視臺熱播的宜家最新的電視廣告中,一句“再不帶男朋友回來就別叫我媽”的廣告詞引起了爭議。昨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宜家家居中國區公共關系負責人處了解到,這則電視廣告的初衷是鼓勵人們輕松慶祝每一天,是針對中國區拍攝的原創廣告,而非翻拍自國外版本。同時,宜家家居也發布聲明稱,對這則廣告傳遞的錯誤印象表示歉意,同時將撤下該廣告。(10月25日《北京青年報》)
圖片來源網絡
盡管一些網友仍不滿意,“宜家”總歸道歉了,至少是一種進步。不妨聽聽往日那些溢美之詞吧:
對于跨國公司來說,優秀的品牌廣告總能既保持著統一的品牌調性,同時又因地制宜“接地氣”,宜家大概就是最好的一個典范。在泰國,宜家的廣告主打夸張無厘頭,到了英國就變身文藝風,在德國是精致風格,到了法國又走性感路線,在美國宣傳“英雄主義”,在馬來西亞變成熱辣東南亞風情,到了在中國嘛,自然走溫情家庭路線……
然而,此種“溫情家庭路線”這次卻出事了。人們應該為這些頗富正義感和警覺性的中國網民表示肯定和贊許。一家三口在飯桌上吃飯,女兒叫了一聲“媽”,母親突然摔下筷子:“再不帶男朋友回來就別叫我媽!”隨后,門鈴響起,進來一年輕男子。女兒上前挽著該男子介紹:“這是我男朋友。”女兒的父母立馬轉為一臉欣喜。廣告設置這樣的場景,哪怕“路線”是對的,“溫情”卻要大打折扣。
將此上升到男女平等的高度去認識,并不為過。對大齡剩女如此態度,不能不說含有某種歧視的成份。且不說大齡剩女這一社會現象的成因本身就比較復雜,就算是主觀造成的,也不一定是多大的錯。如今,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早已逐步為社會各個層面所認同,人們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帶有某種歧視性。
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不得含有性別歧視的內容。這是我國《廣告法》所規定的。“宜家”的做法顯然有悖于此。
延伸閱讀:宜家最新電視廣告劇情遭質疑 引網友吐槽
不過,筆者還是有兩點疑問。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工商等部門,對各類媒體廣告的審查把關職責是何以履行的?這次如果不是網友們“拔刀相助”, 大齡剩女的不滿恐怕只能繼續著,此廣告不知還會充斥媒體多長時間。此其一。利益的杠桿當然是要承認的,人家掏了錢就要給人家做宣傳。問題是,如今各方面都在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那么,人們擔心的是,千萬不能讓此僅僅成為一個口號。
也許有人會說,廣告需要創意,需要針對目標群體表達品牌的理念,但過于看重創意本身而忽視了一些常識性問題,甚至有悖中華民族的道道規范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那就適得其反了。其實,既有好創意又有良好社會效果的廣告不乏范例。
(記者:姚村社 原標題:還有比“宜家”道歉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