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涉嫌對中國消費者隱瞞產地信息 無視監管部門挑戰規則
涉嫌對國內消費者故意隱瞞信息,無視中國監管部門,殘酷對待中國代工廠……繼“2016年問題抽屜柜在北美致6名兒童死亡”事件后,國際家居巨頭宜家(IKEA)又被國內一些消費者和業界專家質疑“三宗罪”,其商業文化被批“偽親民”。
宜家在中國已開設24家商場
涉嫌對國內消費者故意隱瞞信息
宜家是來自瑞典的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零售商,聲稱以“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為愿景,產品一向標榜為顧客不斷“降低價格”,“想確保宜家更加親民”。
宜家自1998年進入中國,宜家至今已在大陸開設24家商場。
不過,中國青年網近期陸續接到一些消費者反映,宜家的商品在國內不標注代工廠的廠名廠址,涉嫌違反《產品質量法》。
中國青年網記者在武漢宜家、北京宜家、濟南宜家等商場調查發現,宜家的家居用品琳瑯滿目,大到床櫥箱柜,小到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所有宜家產品的生產者及地址都標注為宜家瑞典有限公司。僅從產品標識來看,似乎看不出供貨來源有何不同。
宜家銷售的大杯,產地信息僅標注為“俄羅斯”
不過,在“產地”一欄,就大有文章了。如宜家售賣的一款“大杯”,據杯身貼有的標識,其生產者為“宜家瑞典有限公司”,產地標注為“俄羅斯”,至于俄羅斯何家工廠何處地址,再無信息。
宜家售賣的“比薩三門鞋柜”,產地僅標注為“中國,浙江”
宜家商品產地在國外的信息模糊,產地在國內的同樣語焉不詳。如一款“比薩三門鞋柜”,外包裝上標注的產地為“中國,浙江”,但浙江哪家工廠、地址在哪同樣沒有信息。
記者現場拍下一套拉罕姆桌子的標簽下單,當問到產地信息時,宜家接單員將商品信息輸入系統,卻怎么也查不到。這位接單員最后無奈地對記者表示,“查不出來,宜家是全球采購,質量標準都是一樣的,是高于國內的……”
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應“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名和廠址”。《產品質量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應當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我們還一直還以為宜家的商品都是國外生產的呢。留心看看,發現很多商品產地都在國內,只是具體信息沒有。”不少消費者感慨,“我們被剝奪了知情權”。
有宜家接單員解釋,產地不注明詳細的廠名廠址,“是怕有人找去仿造宜家的產品”。也有宜家接單員霸氣回應:“如果你相信宜家,就選擇購買。不相信就別買。”
宜家對其商品的產品標識情況并非不知情。在記者撥打宜家客服核實相關情況時,接線員坦承,宜家的商品只會標注一個大的產地,但不會標注詳細的廠名廠址,因為這是“商業機密”。
記者就此咨詢多位國內工商系統和質檢系統相關負責人,得到的回應是,不管是進口商品還是國內商品,都應標注具體生產廠家的廠名廠址,否則就是涉嫌違反產品質量法。
一位省會城市工商局消保處徐姓工作人員則在記者咨詢時明確指出,宜家在“產地”信息中模糊標注是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的,不管是宜家的代工廠還是供應商,都應明確產地中生產廠家的廠名廠址,否則應該“下架處理”,具體應由轄區監管部門負責。
北京瑞旭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奇瑞認為,作為跨國巨頭,宜家不可能不熟悉中國法律,其商品產地信息故意模糊,可能是藐視中國規則,也可能是為了便于更好的銷售。“比如消費者從宜家買了一種商品,本來感覺挺高大上的,結果一看生產廠家,就在中國的某個縣城……”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真正對宜家有了深刻認知的時間節點是在2016年。當年6月,因為“奪命抽屜柜”事件,宜家宣布,在北美召回數千萬個抽屜柜。但當時宜家表示,此次召回不涉及中國,因為這些抽屜柜符合中國柜類穩定性標準,符合中國的監管要求,而且“未聽說中國有兒童因此喪命”。
“此前,在我們眼里,宜家一直是親民的溫和形象,有著近乎盲目的信任。”武漢大學一位講師感嘆。
涉嫌無視中國監管部門
盡管不標注產地中的生產廠家的廠名廠址,違反了我國《產品質量法》,但中國青年網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宜家鮮有因此被監管部門處罰的案例。
“對于宜家來說,其跨國巨頭身份、產品質量標準高于國標,似乎成了在國內可通行無阻的理由。”一些消費者質疑,“難道因此宜家就可以無視中國的監管部門?”
在2016年“奪命抽屜柜”事件中,宜家在中國表現得十分強勢——拒不召回在國內出售的抽屜柜。后經上海、深圳等地消協,以及上海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質檢總局等各級政府部門不斷約談,多方壓力之下,宜家才最終同意在中國召回抽屜柜。但很快又被爆出,召回期間,其問題抽屜柜仍在市場銷售。
延伸閱讀:俄羅斯商人要求宜家賠償180億瑞典克朗!
更早之前,2012年8月1日,我國第一個針對兒童家具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兒童家具通用技術條件》GB 28007-2011正式實施。新國標中明確規定,產品不應有危險銳利邊緣及危險銳利尖端,棱角及邊緣部位應經倒圓或倒角處理,且倒圓半徑不小于10mm。據廣州日報報道,8個月后,在廣州宜家商場仍有兒童床的床頭和床尾立面仍保留尖角,只是加裝了塑料防撞角……
宜家何以在國內無懼監管?
“宜家在中國一直是各地招商引資的香餑餑,這可能導致一些監管部門失語。”一位政界人士分析。
產地的“秘密”
宜家的產品究竟為什么產地信息籠統,不標注廠名廠址?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中國青年網記者決定深入其代工廠一探究竟。
山東濰坊諸城市是有名的“木器之鄉”,在石橋子鄉,密集分布著五六家宜家的家具代工廠。如松源木業、順合木業、順達木業、舒爾木業(鵬飛木業)、興旺木業等。
記者調查了解到,宜家的這些代工廠自動化程度較高,從木材烘干到包裝基本一條龍作業,但流水線過程中根無標注代工廠的廠名廠址環節,原因是“宜家沒有這個規定”。
一個小秘密是,每個代工廠都有一個編號,貼在每個家具背面不顯眼處。比如順達木業為22709,松源木業為18700。“如果出現了質量問題,宜家可以通過編號對產品進行追溯,可以查出是哪一家代工廠生產的,哪一批次等。家具外包裝上標識也會有這個編號,但消費者容易損壞。”多位代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
當然,大部分消費者對此一無所知。知道的只是宜家和代工廠們。宜家客服對此稱,監管執法部門如果要求提供詳細信息,就會提供。
這一說法,記者在多家宜家的貨品自提區也得到了驗證,如一款木偶飾品,標注的“供應號碼”為21576;再如一款“馬庫斯轉椅”,其標注的供應商編號為“20759”。
“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信息本來就不對稱,宜家本應主動向消費者公開代工廠詳細信息,以供消費者購物時作出準確判斷。”有經濟界人士認為。
“北大縱橫”曾披露,為了保證低價,80%中國市場銷售的宜家產品都是國內生產的。不過,這一說法記者未能證實。
宜家中國代工廠被要求“必須聽話”
“苦逼”是一位宜家代工廠相關負責人對生存狀態的描述。“宜家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全球競價,誰的價格最低,誰就能接單。同時宜家又對產品質量要求極高,所以利潤極薄。”多位宜家代工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媒體爆出的宜家代工廠與宜家糾紛事件中,曾有國內代工廠控訴,除去原材料、水電費和工人工資后,生產一把椅子的利潤不到8美分,折合成人民幣只有5毛錢左右。
據透露,宜家每年都會要求代工廠降低產品價格,甚至派人來檢查流水線,有時也要求加設備,為的就是對成本壓縮再壓縮。
“實際上他們的建議不一定有道理,但我們也得裝作同意的樣子。”一位代工廠的生產負責人感慨,因為宜家要求,“必須聽話”。
宜家在濰坊諸城的一家家具代工廠。
一家宜家代工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只能聽話的原因是,宜家一方面不斷地壓低價格,一方面制定了很高的、很難達到的質量標準,而到底是否達到標準,全是宜家說了算。“代工廠如果不聽話,宜家隨時可以質量問題、不符合要求等名義索賠,搞得你傾家蕩產。因為按照宜家的規定,商品出了質量問題,代工廠負全責。”
“所以,宜家不讓你干了可以;你自己不想跟宜家干了,不行。”上這位負責人苦笑。
業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認為,宜家憑借品牌優勢,隱蔽地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則,卻因強大的話語權將自己置于安全高地。“宜家要求代工廠們必須聽話,體現出了一種強烈掌控欲下的霸權色彩。”
“給我的感覺,宜家的企業管理極度強勢到殘酷,我們代工廠被完全掌控了,只能卑微地活著。”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宜家代工廠相關負責人坦言。
這位負責人不知道的是,宜家創始人和掌舵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因曾參與納粹組織被指為其人生最大的污點。有外媒也早就指出,這對其性格以及宜家的企業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位宜家代工廠負責人透露,經過近些年的洗牌,不少代工廠逐步死去。
另一角度,宜家向來以價廉物美為賣點。但鮮為人知的是,因為對代工廠極端的壓榨,宜家的毛利高得驚人。
多位代工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售給宜家的家具價格,大部分不到宜家售價的一半。在松源木業,一位生產負責人就指著一把椅子告訴記者,他們售給宜家的價格為90元,而宜家在商場出售的價格是199元。
多年來,宜家已在全球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有人評價,在發達國家,宜家是大學生等頻繁搬家租客們的首選大眾品牌,在發展中國家,它又成了品優價適的小資品牌代名詞。
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憑借溫情脈脈的文化,宜家在青年群體中備受追捧,中國也成為宜家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
“宜家主打的是親民牌,但是偽親民。”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一位退休教授認為,“溫情、親民背后,宜家對中國消費者隱瞞信息、區別對待,無視中國監管部門,壓榨及殘酷掌控中國代工廠,是對中國規則赤裸裸的挑戰。”
(記者:林希 原標題:產地的"秘密":宜家無視《產品質量法》挑戰中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