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逼也最值得尊敬的家具業!從一起產品投訴說起
前幾日,一個家具行業知名品牌遭遇了一場消費者糾紛,并引發了一場說大不大的負面輿論,這讓我不由得對家具行業進行了一些思考。
先說說這個事,事情其實并不復雜。該品牌向一位上海消費者售出了包括梳妝臺在內的三件家具。在送貨上門經過雙方驗收之后,一天消費者自己在家中搬移梳妝臺,導致梳妝臺的抽屜跌落,抽屜面板摔壞。
該品牌上海經銷商的內部對話
重新換一個抽屜面板需要一千元左右,這對于一個近萬元的梳妝臺來說,并不算離譜。當然爭議的焦點在于責任的認定。消費者堅持認為是產品問題導致抽屜滑落并摔壞,并在電話中向售后人員爆粗口。但實際上,該產品本身有限位裝置,如果不是動作過猛,輕拿輕放地話,抽屜很難滑落出來。我也曾在事后和一些媒體朋友深入該企業調研過這款產品,經過實地搬運挪移,的確抽屜很難輕易滑出。
之后,事情變得頗具戲劇性。該品牌上海經銷商最高負責人得知此事后,出于為消費者考慮,愿意免費為消費者更換抽屜面板,并通過微信將免費更換面板事宜告訴消費者。但消費者卻以開會沒有看微信為由,聲稱沒有收到信息,并迅速通過個別媒體和論壇發布了負面文章。
媒體朋友現場調研,為保護隱私隱去了頭像
很多業內人士都看過這篇負面新聞,文章行文主觀、傾向性嚴重,并存在多處專業漏洞,一看就是極為明顯的負面攻擊。實際上,客觀的消費者糾紛報道,和主觀的負面攻擊新聞,只要是做媒體的,都能夠很明顯的分辨出來,但廣大消費者用戶卻未必。
事后發現,這位消費者本身就是從事互聯網廣告行業,對于網絡傳播有著非常專業的技能。這算不算假公濟私并不是此文想要探討的本意,由此引發的對家具業的一些思考是我想要分享的。
延伸閱讀:圖解木材常識 家具人必知!
一、縱觀各種產品,消費者對家具的容忍度最低
圍繞著消費者的吃穿住用,我們日常要消費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從美食、衣服、到手機家電,再到住宅汽車,以及教育旅游,當然也包括了家具。似乎消費者對家具產品的質量問題容忍度最低,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吃一頓飯、買一件衣服或手機,本身都屬于快消品的概念,而且客單價又不高,如果有問題消費者可以毫不心疼的更換,而且消費者本身就有不斷更換的意愿。而像房子、汽車這樣的大宗商品,首先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專業認識不夠,維權根本無從下手,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
人們本身具有不斷更換手機的意愿
而家具產品則不同,首先它是消費者每天都要親密接觸的,而且客單價相對較高也不會輕易更換,如果產品出現破損或質量問題,是會比較大的程度影響到消費者的感觀和生活體驗。因此,消費者對于家具產品特別挑剔,容忍度也最低。
二、家具產品最為原生態,容易出問題
在各種消費產品中,除了食物,恐怕只有家具是最接近原生態的產品。家具大多以木材、真皮為原料,經過處理和重構,幾乎原生態的呈現給用戶,這也是家具產品最為可貴的地方之一。而正是因為如此,在使用過程中家具也更容易受到包括環境變化、不恰當的使用方式等原因的影響,顯得更容易“出問題”。
與之相對比的,無論是衣服、手機家電,手表珠寶,甚至包括大部分建材(如水管、電管、電線),則大多采用的是人工合成材料,由于不再是自然狀態,本身抗損壞的能力也更強,不會像家具一樣顯得嬌嫩。
三、家具企業老板,或是最弱勢的老板
家具類的消費者投訴屢見不鮮,其中有產品或服務的原因,有些也有消費者自身的原因,而大多數家具品牌或經銷商均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方式,不希望事態進一步擴大。但無論投訴結果如何,與其他產品企業相比,家具企業面對消費者依然顯得相對弱勢。
拿價值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產品做橫向對比,消費者更傾向于積極對家具企業進行投訴。汽車出問題,維權是一件極其艱辛的事,除了乖乖等著廠家召回,似乎別無他路。裝修出問題,壓根就找不到該找誰維權。奢侈品手表或珠寶出問題?這個一般更不會存在退換貨問題,而且奢侈品企業一般都不會遵循國內相關消費者法律規定,維權更是難上天。
當然,我要探討的是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而非維權本身的結果。這個積極性取決于家具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力量對比。
中國家具市場上品牌眾多,最保守的估計也有幾千個品牌活躍于市場之上。同時相對消費者而言,大多數經銷商老板和部分企業老板,甚至還沒有消費者掌握更大的資源、財力或社會地位。這就造成了面對家具企業老板,消費者根本沒有“敬畏之心”,更容易主動出擊,進行維權。
反觀無論是汽車還是奢侈品,品牌和消費者是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力量博弈。
四、家具企業的責任邊界在哪里?
和其他產品相比,在工廠制造完產品并送至客戶家里似乎并不算最終的結束。由于家具產品每天都要和用戶進行無數次的親密接觸,加上家具產品天然的“嬌嫩”,因此售后也成為家具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但問題是如何界定究竟是消費者的使用不當,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缺陷?
這成為諸多消費者糾紛中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當然不能排除一些無良工廠制造的質量低劣的產品,但我們還能看到更多的由于消費者使用不當,造成家具損壞,并怒氣沖沖地尋找廠家進行維權,正如本文開頭所述的案例。
家具企業的責任邊界究竟在哪里?這是值得每一個位行業人士所思考的問題。
從生產出合格甚至高質量的產品開始,到產品送到家完成安裝是否結束?如何保證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不會被輕易損壞?如果出現損壞,如何便捷地界定過錯責任?面對后續售后,企業應持以怎樣的態度和理念?企業是否有方法能夠快速解決售后問題?這都是開放性的問題。
五、理性的消費者應該是怎樣的?
“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并非出自西方商界,而是來源于一位日本歌手的說法。與之對應的更準確的將講法是“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顧客總是對的)”,這源自19世紀中后期美國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該公司創始人提出了“顧客總是對的”這一嶄新的營銷理念,同時推出無條件退貨這一方式,使其在市場上大獲成功,并逐漸被服務業和商界所接受,成為20世紀主流營銷理念。再經過日本歌手之口,進入國內,被翻譯成“顧客就是上帝”。
然而,一味無原則的順從消費者,凡“上帝”說的都是對的,并不是真正對消費者的尊重。買賣本質是一場交易,人與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不能因為誰付錢誰就是“上帝”。尊重也是相互的,企業靠產品和服務收獲該有的收益,并不意味著必須一味滿足消費者,甚至無視事實對錯。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認同“顧客總是對的”,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就曾說過用戶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大陸航空公司的傳奇CEO戈登·貝休恩則規定"顧客總是對的"這個格言在大陸航空公司里不再有效,他表示,當員工和無禮的客戶發生沖突時,他總是會支持自己的員工,"并不是因為你買了一張票,就有權隨意侮辱我們的員工。"
我們并非生活在一個滴水不漏,一絲不茍的理想化社會里,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是背后每個人做出來的。理性的消費者能夠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出發,以一種相對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以使得交易結果利益最大化。凡是過分強調自身權益,甚至顛倒黑白,往往會使自己的利益收到傷害。
在餐廳里,多給服務員一個微笑;裝修的時候,給工人多一些肯定;下車時,向出租車司機說一聲謝謝,時刻對為自己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人抱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是對交易本身最大的尊重,也能收獲更好的結果。
家具行業曾經經歷過黃金時代,造就了無數知名品牌和企業,甚至上市公司。但同樣,家具行業作為最為苦逼的一個行業,為消費者提供了最親密的生活用品,也為無數消費者構建了完美的家居生活。家具企業利用最原始的天然材料,盡可能地以最天然的用戶感知制造出各式各樣的家居產品,用最傳統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上恪盡職守地提供產品和服務。這是一個值得消費者尊敬的行業。
無論我們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與糾紛,我想每一個家具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和榮耀,更無需妄自菲薄。制造精良的產品,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也要勇于向不合理訴求說不,將家具作為自己奮力追求的美好事業,也讓家具業成為受到消費者和社會尊敬的事業,向每一位家具人致敬!
(作者:家具迷網 閻棟)
版權聲明:家具迷網獨家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和鏈接地址。未經許可請勿隨意刪改文字。 隨意刪改本站內容,家具迷網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