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玉雕成 訪玉雕家具創始人顧亭榮
顧亭榮——荷花鴛鴦(圖片來源蘇州市玉雕專委會)
玉雕龍椅、玉雕八仙桌、玉雕明式官帽椅、玉雕辦公桌……這些不是擺在案上供人把玩的物件,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辦公用品。面對這些做工精美的“巨大”的玉雕作品,第一感覺就是震撼。他率領一支30人的團隊,用5年多時間,克服了一系列工藝難題,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終于研發出玉雕家具這一全新的玉雕品種。他就是蘇州玉雕工藝大師顧亭榮。2011年,中央電視臺《尋寶》欄目專家走進蘇州海選,從數萬件作品中選出幾件侯選國寶級作品,顧亭榮的玉雕家具“九龍寶座”是唯一一件當代藝術作品。
在顧亭榮看來,他與玉雕家具的“相遇”,其實是一系列因素疊加的結果。
善于各處“偷藝”
顧亭榮做玉雕,其實是“半路出家”。
16歲那年,為了謀生,顧亭榮跟隨一位鄉下師傅學做木工。按照規矩,他老老實實地學藝三年才離開師傅。出師之后,作為一位匠人,顧亭榮東奔西走,在每個工地上,他都用心看別人怎么做,通過不斷琢磨,技藝大為提升。一年后,他果斷改行,學做玉雕。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四年的木工經歷,對他日后能夠成功研發玉雕家具產生了深遠影響。
“那時候轉行做玉雕,是因為玉雕前途大,更好賺錢。”20年之后,回憶當時的轉行,顧亭榮坦言。
學玉雕,因為有了木雕的基礎,雕刻技法和對材料的把握都比較到位,顧亭榮只用三個月時間就學成出師,隨即,他自立門戶,自己購買玉料,自己制作,自己銷售。那時期,顧亭榮所做的基本都是玉雕蘇工的傳統作品,主要是玉雕小件。經過三年積累,顧亭榮已基本有了一批固定的顧客。但有一天,他卻突然對這種日子很不滿意:整天重復著自己,也許能賺些錢,但一輩子只是個工匠而已。于是,他決定關掉自己的工作室,轉而到各個玉雕工作室去打工,他想重新接觸更多的師傅,“偷”到更多新的技藝。
顧亭榮在外打工,到處“流浪”了將近一年,先是在蘇州一些名氣較大的店里打工,全面了解了“蘇工”的特色之后,他又跑到浙江湖州一帶,邊打工邊“偷藝”,以此了解蘇州之外的玉雕特點。那段時間,老板開給別人的工資是每天20-30元,給他的工資是每天100元。“偷藝”一年之后,顧亭榮回家開辦玉雕工廠。這一次,工廠發展非常順利,僅僅一年之后,工人就由原來的3人發展到十五六人。
正在顧亭榮的玉雕廠快速發展之時,2001年4月,受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影響,中國股市大跌,玉雕行業也隨之一片低落,顧亭榮的工廠幾個月沒有進賬,在堅持了將近半年之后,幾乎連工資都無法發出。無奈之下,顧亭榮只好遣散工人,關閉工廠。
工廠雖然關了,但顧亭榮的腦子并沒有歇著。在仔細思考了玉雕行業的發展前途后,顧亭榮決定不但要重新開張,而且要選最好的地點做店面:在東渚蘇繡商場開店。此后,雖然經歷了非典的影響,他的玉雕事業卻是越做越大。
大約2002年底,顧亭榮花8萬元買進一塊玉石原料,切開之后,發現里面只有一塊彎如月牙形的玉坯,按常規,這種不規則的材料很難雕成一件作品。當時,有人出價4萬購買這塊玉坯,被顧亭榮拒絕了。他反復思考,這塊玉坯到底可以做什么?東渚蘇繡商場有家店里進了一件紅木鑲玉的屏風,顧亭榮一看,靈感突現:那塊月牙形的玉坯,可以切割極薄后做玉屏風!憑著極強的技巧,別人的玉屏風底板厚度為3-4厘米,顧亭榮的玉屏風在雕好圖后將底打磨到僅1.5-2厘米,不僅節約了材料,而且透光效果極佳,底板上的浮雕觀音像似乎飄浮在空中一樣。這塊玉料被他制作成大小40多件紅木鑲玉的屏風,還凈賺4、5萬元。顧亭榮的玉屏風作品在市場極度暢銷,各地客商經常開著卡車來要作品,訂單多得來不及做。到2005年,他廠里的工人已增加到60多人。
給后人留點東西
2005年,蘇州亭榮寶玉家具廠完全走上正軌,顧亭榮卻突然覺得失去了方向:他不希望重復自己,但不知道該向哪個全新的方向發展。
由于玉雕的過程要不斷吸取其它工藝的技法,加上早年有木工的經歷,顧亭榮一直對木雕保持著很大的興趣,家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書籍。有一天,顧亭榮在翻閱《清宮廷紅木家具》圖冊時,忽然設想:這些精美的家具,能不能也用玉雕表現出來?從此,這一想法一直縈繞在他腦海里。
2006年,一位福建客戶來到顧亭榮的工作室,看見屋內有一張琴桌,桌面上鑲了幾塊玉,客戶順口說了一句:如果這桌子全部用玉做的,肯定會受歡迎。顧亭榮一聽,非常興奮,告訴他自己正在設想用玉雕家具呢。客商便催他立即做出玉雕家具來,自己先預定了。
顧亭榮重新拿起《清宮廷紅木家具》,挑選了其中一張九龍寶座的圖案,他決定,第一件玉雕家具作品就做九龍寶座,因為“寶座”最具有宮廷特色。于是,他開始到網上搜集圖片資料,跑各地家具廠請教。那段時間,他經常弄到半夜才睡,白天打盹時,腦子里也全是“寶座”的影子,睡夢中一有好點子也會立刻跳起來。半個多月后,顧亭榮畫出了一張玉雕九龍寶座的設計初稿。他把初稿交給廠里的師傅。在師傅們按照初稿做初步雕刻的同時,顧亭榮繼續跑家具廠,每有新的構思,立即電話通知師傅修改。
“那件作品選用的是上等的和田碧玉,采用最古老的紅木家具的制作方法,里面全是榫卯結構,對玉器雕刻是一種全新的嘗試。”現在回想起六年前的那次“冒險”, 顧亭榮還覺得自己當初膽子實在夠大:玉的硬度達到7點多(鋼鐵硬度才為6點),雖然自己熟悉木制家具的制做,但要用暗榫扣榫把兩塊玉板拼合在一起,接處無縫、接面平整如一,難度實在太大。為了制作這件作品,顧亭榮帶領5位工藝師整整花了18個月時間,才基本完成。作品上共有9條盤龍,重達近300公斤,用去五噸毛料。福建客戶看到這件尚未打磨拋光的龍椅后,立即要求買下。雖然舍不得,因為有約在先,顧亭榮只好割愛。據說后來轉到香港拍賣,價格達到800多萬元。
此后,顧亭榮立即組織工藝師,按原來的圖紙再修改之后,又制做了一件更為精美的九龍寶座。這件作品后來在各類工藝品展賽中屢獲金獎,2011年,被中央電視臺《尋寶》欄目專家評為“侯選國寶級”。
自2007年至今,在6年時間里,顧亭榮率領30多位工藝師,共制作了8件玉雕家具,包括“碧玉九龍至尊寶座”,“碧玉乾隆御制卷草紋寶座”,“碧玉乾隆卷草紋圓桌”,及目前正在制作的長1.8米、寬0.9米、高0.82米的現代辦公桌,和明式官帽椅。為制作這些玉雕家具,僅玉石材料,顧亭榮就投入了近1000萬元,但因為價格和不舍得出手等原因,這些家具基本上都由顧亭榮自己收藏著。
“目前沒有考慮經濟問題,只是想留些東西給后人,讓一兩百年后的人看見這些東西就能想起有個顧亭榮。”顧亭榮說,過去6年,還只是他玉雕家具的技術研發階段,他已經培養了一批掌握著20多處關鍵技術的隊伍,能把玉材卯榫結構的誤差控制在三分之一毫米以內。未來10年,他們將繼續提升技術品質,在20年內樹立玉雕家具品牌。讓他欣喜的是,目前已有一家玉礦公司希望與他聯手合作,做大玉雕家具行業,讓玉雕家具走進更多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