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家具的來源和歷史發展
白族家具在發展、演變的歷程中,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約商代至西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左右;二是南詔、大理國時期;三是元、明至清。
而影響白族家具風格形成的主要文化淵源有:滇國青銅文化、楚漆文化和中原漢文化。
商代至西漢時期
此時期主要是白族先民僰人所創造的青銅文化時代。云南的青銅文化在全國是屬于較為先進的,其工藝也相對發達。這個時期大理地區家具風格開始逐步形成。當時中原地區家具的形式主要以漆器和一些青銅器為主,在此時期出土的文物顯示,云南地區已經大量出現了家具。
如石寨山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洗、案、枕、盒等青銅家具,時期為戰國至西漢早期。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文物中還出現了竹木器,漆器,時期為春秋至東漢。可見此時期云南地區的家具與中原地區的發展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同時家具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山地家具的特點,結構緊湊、高度不高。
明代楊慎在《滇載記》中曾提到“諸夷慕武侯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由此可以看出,白族先民大約在三國時期左右由高山向平地轉移,大理地區的家具也開始在魏晉時期逐步向平原家具過渡。
關于楚漆文化對云南白族家具文化的影響,通過對史料及考古研究后對這一說法持肯定態度。“比如漆奩、漆案和漆耳杯等,很可能來自我國內地,因云南青銅器中沒有類似的器形,戰國晚期江川李家山、元江山沖和騰沖縣曲石雖有銅案出土,但和漆案的差別較大,顯然沒有承襲和直接演變關系。至于西漢末年至東漢初滇國也有少量銅奩和銅耳杯出土,時代比同類型的漆器晚,自然是青銅器模仿漆器,而不會是漆器模仿青銅器。”
延伸閱讀:皖南古民居家具的象征主義
南詔、大理國時期
由于唐王朝對云南實行的招撫政策,扶持洱海地區的南詔部落統一洱海地區,建立南詔政權。南詔政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并把工匠藝人引入南詔,傳授技藝,這為后來白族家具與木雕的相互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南詔和大理國還積極吸收外來宗教,形成多種宗教文化并存的局面。這在白族家具上得到了很大的體現。白族家中幾乎家家都有供桌,而且在供桌上大量使用各種宗教圖案、故事等。這一時期的白族人民自由、開放,敢于體驗和接受新東西,崇尚佛法,接受多種新的宗教文化思想,同時不拘一格地尋求一種新的融合的形式。
因此可以說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家具已經形成了自己獨具風格特色的家具體系,無論從形態、種類、裝飾藝術、技術工藝等基本上都已完成了整套體系風格的建立。
元、明至清朝
進入元朝時期,地方割據政權滅亡后,白族受內地文化的影響更大,白族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進入了歷史的新局面,這為白族家具在明清的高度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朝時期白族家具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明式家具的特點,大量采用線的造型,同時再結合白族特色的木雕工藝,形成了白族特色的家具。大理地區大理石最早的開發時期應當在唐初甚至更早,大規模開發則始于明清時期,在此時期大理石逐步應用于家具制造上,出現了白族家具獨具特色的木框石心雕花家具。
到清代,白族家具受到了清式家具的較大影響,形成了用材厚重,裝飾華麗,造型穩重,重形式而不重神韻的風格特征。
- 上一篇:云南白族家具的風格特點
- 下一篇:傳統書房坐具之中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