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cite id="lz59x"></cite>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video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video></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del id="lz59x"><span id="lz59x"></span></del><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ideo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video></var>
<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var><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span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span></menuitem><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ins id="lz59x"><span id="lz59x"></span></ins>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傳統書房坐具之中與正

導讀:
傳統書房坐具正是通過其自身造型的中正,來輔助調整人之身心動作的中與正,以此體現“修身為本”的傳統理念。

中國人認為人身與自然有密切的關系,“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人身上的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和脈絡上的眾多穴位,分別對應著自然界的某些現象,比如時辰和經絡運行的對應規律等。只有使經絡保持通暢,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才能保證精氣神的充足和身心健康。如何使得經絡通暢?那就要端正身體和心理。

明清之前的傳統學問,都是身心性命之學,若非如此,則不足以修身,更不足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傳統書房坐具正是通過其自身造型的中正,來輔助調整人之身心動作的中與正,以此體現“修身為本”的傳統理念。

南官帽扶手椅.jpg

南官帽扶手椅

正身、經脈與健康

在中國人看來,人的身體應該是端正和放松的狀態,若有歪斜扭曲,則氣機不圓滿,是有缺陷的。

古代有各種辦法,如以讀書、導引、武藝等活動幫助端正身體,修養身心。六藝的教育中就有許多屬于正身的內容,除了在學習過程和運動鍛煉中保持端正以暢通經脈之外,日常生活中保持端正更為重要。

中國傳統的衣冠服飾,男子在頭頂抓起發髻,女子佩帶的頭飾,隨身佩戴的各式玉佩等,都有端正身體的理念貫穿其中。唐宋及明清時期打造的金銀發飾如步搖等頭部裝飾物,主要作用也是讓頭部保持端正。步搖其實就是“不搖”之意,即不使其搖擺。一旦頭部搖擺幅度過大,速度過快,步搖隨即變化,或者搭在頭發上,或者相互纏繞折疊,就會變得混亂難看。所以佩戴這樣頭飾的人就要自覺控制頭部的擺動幅度,而且整體動作要輕緩,才能顯出風度和威儀。身上佩戴的玉佩也是同樣的道理,目的是讓人慢下來、靜下來,而不只是為了聽玉石碰撞的聲音。行動緩慢柔和時碰撞出的是輕微清脆的聲音,動作太大時玉佩就會阻礙人的行動,以此達到控制人身動作的目的。

從太極拳中也可以得到類似的啟發。練習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使身體健康,是因為太極拳的幾大原則中有中正、緩慢的要求,打拳中應做到的松、穩、緩、勻都是以中正為根基。周身中正是習練太極拳始終遵循的一個基本要點。無論動作如何扭轉,身形如何彎曲,如何出拳蹬腳,始終要求做到周身中正安舒。平時的待人接物,也有一個基本要求叫做“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只是為了形象好,而是保持身體的自然端正,才有做人的基本學養,同時適應周身氣血的運行。

延伸閱讀:書房家具巧選擇

緩動以持中正

儒家講究的中正不僅是思想行為的中正,更是身體的中正。“站得直,坐得正”是說立身行事,同時也是指坐立之姿。《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端正即威儀,有威儀自然就有尊嚴。《樂記·第十九》:“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平時待人接物端端正正、彬彬有禮,會被認為有修養,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敬,這種尊敬是靠自身的威儀樣貌獲得的。很多偽君子也扮作道貌岸然的樣子來欺騙人,也是因為他用身形的端正做出了威儀,先讓人在形式上信服,但心地不正,雖藏得了一時卻藏不了一世,最終還是會被揭穿。

端正不只是對坐姿和站姿的要求,在運動中同樣需要保持端正,最重要的原則是動作緩慢,慢才有自信,慢才有威嚴,慢才有氣度,慢才顯得尊貴,如慌亂即為失態,失去威儀,也失去尊嚴。隨緩慢而來的是安靜,能自然地靜下來,在運動中體驗出的靜才是真的靜。快而躁是年輕人的天性,以慢調和才可達到陰陽平衡。年輕人血氣未定時的“躁”,需以慢作為提醒,是一種自然的保護。身體的中與正,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才能達到的。

延伸閱讀:書房家具選購和擺放有學問

中國的書房家具之修身作用

日常生活中除了行走,還有站、坐、臥等靜態姿勢,古語說“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行如風”,行住坐臥各有規矩,不能過于隨意。睡覺之外,坐時最多。

中國的正式家具尤其是書房家具,可輔助修正身體,使形端神正,做到正身。身形正才有身勢的正,若身形不正,則身勢倚側,易于使局部肌肉勞損。

為了保證坐時身形的端正,古人總結出一些方法,唐代之前的跪坐與盤坐是傳統的坐姿,前者只要將臀部坐在足跟上就能自然地端正,后者則需要在臀下墊上稍高的墊子才能端正。唐五代之后,高坐具逐漸興起,人們的生活習慣由跪坐改為垂足坐,身形就容易變得隨意而扭曲,這時高坐具的設計就很重要了。中國古典書房家具如靠背椅、官帽椅等,無不是用家具的造型來矯正人的坐姿。過去有不少老先生身板筆直,一派儒雅,被稱作“牌位先生”。現代人的很多毛病就是姿勢不端正導致的,平時歪七扭八,求一時之快,久而久之阻塞氣血、落下毛病仍不自知。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一對).jpg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一對)

雖然有人認為官帽椅坐著不舒服,但就是這種硬板正當的椅子,被中國人使用了近千年,器物能流傳數百年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當代生活中很少有人坐官帽椅,一方面是不理解古代椅子的內涵,更是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已被改變。“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其實才是修身之道的捷徑。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