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任:給《紅木》國標修訂的一個建議 制定量化標準來廣選紅木樹種
2014年年初,《紅木》國標修訂引起紅木行業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本文作者獨立思考,提出了個人獨立見解并建議:第一,將國標《紅木》改名為《紅木家具用材推薦選用樹種》;第二,制定量化標準,用評分制的方法,廣泛選擇合適的紅木家具使用樹種;第三,量化評分標準應由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共同評定。
2014年年初,《紅木》國標修訂引起紅木行業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關于《紅木》國標修訂意見的一篇文章《扼殺紅木產業的千古罪人:《紅木》國標》更是讓各紅木專業主流網站爭相刊登,就連微信也有多人轉發。對于該文的一句話:“無論修訂與否,《紅木》國標過去是,將來還是一個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的產物。”讓筆者深深思索,難道由政府主管部門主導,舉全國行業力量就不能制訂出正面作用的標準嗎?筆者經獨立思考提出個人看法,求教各方專家學者行業大師。
1、為中國傳統文化尋找合適家具載體
我們今天所提的紅木家具,其準確描述應為用紅木制做的中國傳統家具。而中國傳統家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家具上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現在大家基本成達共識的一個概念:紅木家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1.1 為中國傳統家具選擇合適材料
眾所周知,全世界范圍只有中國人如此熱衷選擇名貴紅木(硬木)制作家具,這里面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家具制作工藝決定的,對外行人來說,總認為紅木家具(尤其是清式家具)用料碩大,根本無需考慮木材的受力,其實這是只見其外,不知其里。中國傳統家具其受力最薄弱點正是其暗藏于內部的榫卯。大家不妨研究一下,粽角榫,一個小小的結合點,由多個小榫卯咬合而成。圈椅的椅圈,更正是兩截木材的弧度咬合并用鍥釘固定,細小的咬合部位要承擔人的整個后背重量。中國傳統家具的工藝特點決定了必須采用硬木才能達到這些要求,而對軟木,比如我們現在常見的楠木,其力學性能就難以達到要求,市面上楠木制作的皇宮圈椅,其用料都得加大加粗。第二個原因跟中國人的傳宗接代思想有關。我們今天很多人買紅木家具不僅考慮自己使用,甚至考慮到了自己兒女子孫,大家目前都還能看到近四百年生產制作的明代家具,我們今天仍可使用。
根據上面二個方面原因分析,其實國標《紅木》真正的意義在于為中國傳統家具選擇或推薦合適材料(樹種),如果仍用紅木兩字,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將國標《紅木》改名為《紅木家具用材推薦選用樹種》。
粽角榫
鍥釘榫
1.2 為中國傳統家具選擇傳統色彩樹種
國標《紅木》中對紅木的定義是“紫檀屬、黃檀屬、柿屬、崖豆屬及鐵刀木屬樹種的心材,其密度、結構和材色(以在大氣中變深的材色進行紅木分類)符合本標準規定的必備條件的木材。”其中標準中并沒有對材色進行嚴格界定,但我們可以從《紅木》國標中各類別樹種進行分析:紫檀木類——久則轉為黑紫色;花梨木類——材色紅褐色至紫紅,常帶深色條紋;香枝木類——紅褐或深紅木;黑酸枝木類——材粟褐色,常帶黑條紋;紅酸枝木類——紅褐至紫紅;烏木類——材色烏黑;條紋烏木類——材色黑或栗褐,間有淺色條紋;雞翅木類——黑褐或粟褐,弦面上有雞翅紋。綜合以上八類樹種其顏色從紫紅至紅褐色至粟褐至黑,也就是紅至黑的變化。而紅與黑兩色正是中國最喜聞樂見的兩種傳統色彩。當然實際上從我們日常肉眼觀察黃花梨、緬甸花梨是黃或淺紅,所以既然是紅木家具,我想從顏色上應該予以界定為“深色”,既同《深色名貴硬木家具》(QB/T 2385-2008)國標相符合,又同“白木家具(也稱柴木家具)” 區別開來。
1.3 為中國傳統審美選擇優美紋理的樹種
今天黃花梨能達到如此高的地位,除了文化因素、材料力學性能外,其外在的紋理表現是最直接的一個要素。今天的紅木家具有上漆、打臘、白茬三種,但不管哪種方式均不得遮蓋或改變原來木材的顏色與紋理。現在市場上同樣的一套紅木家具因為紋理不同價格相差不少,各種紋理如鬼臉、金星、牛毛、黑筋、水波紋、山峰紋、滴水紋、虎皮紋、龍膽紋等都是中國傳統文人雅士的高級審美,我們今天選擇紅木家具,如黃花梨、紫檀、紅酸枝家具,大家仍然會受中國傳統審美的影響無一例外地要考慮家具表面紋理。木材紋理在《紅木》國標這一種以學術數據為考量的標準中是難以界定的,也正是收藏界、文物界對《紅木》國標詬病的一點。
1.4 為喜歡高大上的中國人選擇氣味優雅的樹種
為寫這篇文章,我查閱了本次國標修訂的相關新聞報道。在一篇報道中提到了有人提出去除“刺猬紫檀”及“非洲崖豆木”,因筆者沒有參加會議,沒法弄清提出剔除這二種樹種的原因。但筆者贊成在現有5屬8類33種中去除“刺猬紫檀”。筆者多次去過刺猬紫檀開料現場,也多次近距離去聞制成品后刺猬紫檀家具,其臭味是顯而易聞的。如果酸味我們能接受(顯然也有很多人喜歡,山西人就喝醋),但臭味是沒有人會喜歡的,除非這人異于常人。黃花梨的清香和紫檀的檀香味也是奠定此二種木材至高無上地位的一個因素。今年緬甸花梨大行其道,這跟緬甸花梨的幽香氣味不無關系。所以,我個人建議對紅木家具用材樹種的氣味應界定為有香氣或無味。
關于紅木家具用材的色彩、紋理、氣味其實同中國另一傳統文化——烹飪所追求的“色、香、味”俱全是一樣的道理。
2、為紅木家具用材樹種制定量比評分標準
在《扼殺紅木產業的千古罪人:《紅木》國標》一文中有一句話“而事實是,就現在已知的進口的材料,就有許多相當不錯的,如果按標準進行打分,其分值并不比目前的33種低,有的甚至還要高些。”因為沒有參會,筆者不知道是否有標準,標準中對各參數如何設定,權重又如何分配。但是這一提法,筆者是完全贊同,且認為應該加以細化,予以量化。
現行《紅木》國標中有一句話飽受非議,這句話是“此外,上述5屬中本標準未列入的其他樹種的心材,其密度、結構和材色符合本標準的也可稱為紅木”。這句話受人非議是被認為是“極不科學不嚴謹的表述”。筆者倒認為,這是當初制定標準的專家學者在制定此標準中最有創意的一句話,我想在那時的情況下,專家學者們一定考慮到了不止33種木材,比如現在公認的越南黃花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專家學者加了這一句話,或許可以說是無奈中最謹慎的一種做法,也為我今天修訂標準提供了依據,當然如果我們今天不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我們再增加多少種,也仍然有不少的好樹種會被摒棄在外,所以我想根據自己建筑工程專業知識,對紅木樹種標準制訂量化評分標準。
量化評分標準,分為二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必備條件,另一方面是充分條件。必備條件的依據仍然來自《紅木》國標中的規定“紫檀屬、黃檀屬、柿屬、崖豆屬及鐵刀木屬樹種的心材,其密度、結構和材色(以在大氣中變深的材色進行紅木分類)符合本標準規定的必備條件的木材”。這樣從《紅木》國標出發,我們可以將必備條件設為密度、結構、材色三個方面。充分條件則主要從中國傳統用材角度予以考慮,傳統用材主要考量因素可由收藏界、文物界專家予以界定。筆者建議考量標準可以考慮從本文論述的“紋理、氣味”以及木材后期的穩定性,包漿等多個方面考慮。
這種量化評分標準在中國傳統家具中也是有先例的,我們對明清家具就采用了分數制量化評定來確定明清家具的收藏價值,其分數如下:年代30分,材質30分,各色漆30分,造型8分,結構7分,做工10分,存世量10分,保存狀況10分、年款10分,總評標準90分以上者一級,75分以上為二級,60分以上為三級,不滿60分為四級。詳見《古典家具·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全集》。
對于現在的紅木家具用材,我們可以按必備條件和參考條件兩方面進行,筆者按個人之見,將權重分配如下,必備條件60分,密度20分,結構20分,材色20分,充分條件40,只有必備條件達到60分的才有可能被界定為紅木,這與《紅木》國標精神相符。充分條件40分則最終決定了一種樹種能否成為紅木,我們可以假定最終標準定為80分,則只有必備條件達到60分,充分條件達到20分,且總分達到80分的樹種才能定為紅木樹種,這樣新標準將高于原標準,且兼顧了木材專業與文化收藏兩方面。
如果我們今天按照量化標準進行評分,首先解決本次呼聲最高的5種樹種是否新增入《紅木》國標:
3、制定量化評分標準的作用與執行
3.1 制定量化評分標準可以解決穩定與擴增問題
2000年8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標《紅木HongMu》(GB/T18107-2000),在執行14年的時間里對“規范市場和保證產品質量”目的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點大家是能達成共識的。但因為標準只規定了33種樹種。其負面作用也是有的,其主要負面作用是直接造成了列入的33種木材中某些樹種的大量利用,造成這些樹種資源枯竭,并引起市場的波動。而如果我們采用的是量化標準進行評分,我們不但可以確定已知的優良樹種,從而規范市場,我們還可以根據制定的量化標準對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各種優良樹種進行量化評分,以保證符合標準的大量樹種被采用,這樣《紅木》國標既定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可以保證符合紅木家具用材標準的樹種源源不斷地吸納進來。
如果今天我們不采用量化標準,那么對目前5種可能增補進去的長葉鵲腎(大葉黃花梨)、紅鐵木豆(紅檀)、東京黃檀、染料紫檀、科檀都將缺乏統一標準,無論誰進誰不進都難以服眾。如果有了同一量化標準,大家按照量化標準打分就是,符合的都進,不符合的都不進。同樣對于以后所有擬進《紅木》標準的樹種都采用量化評分制,既科學,也從根本上杜絕某些企業或某些人為自身利益而游說專家。
3.2 量化評分標準的執行
制訂了量化評分標準,必須有人來執行。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客觀趨勢是英雄時代、精英時代及大眾時代,我們今天的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領域是由大眾投票決定。中央電視臺有兩檔好節目《中國好聲音》及《中國好歌曲》就采用了大眾評審與導師評審相結合的模式,因為一首歌,一個人唱的好不好,除了專業還有市場接受度問題。紅木家具市場也是市場,任何一種樹種的使用與推廣最終都是市場說了算。《紅木》樹種的量化評分應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對于必備條件中的密度、結構、材色可由木材專業專家通過科學試驗予以評定。而對充分條件中的色彩、紋理、氣味以及制作成家具后的穩定性、包漿等指標,可以由收藏界、文物界專家,以及紅木行業全國有影響力的行家、企業代表、制作師傅等種從業人員參與,只有這樣評選的結果才更真實、更能體現一種木材能否成為紅木樹種的公信力。由于筆者能力水平問題,沒有辦法對具體量化標準、評判人員作為細致設定,如總體方法可行,可以組織專家學者行業人士修正細化。
由于本人在校期間所學專業不是木材專業,加上入紅木這行也不久,除了對紅木擁有一顆紅心外,真是才疏學識。對于修訂《紅木》國標此等大事,發表這些不成熟意見,中間又不免謬誤夾雜而貽笑大方,希望得到行業內專家教師指正。(作者:李明任)
- 上一篇:家具更名“家居”背后的思考
- 下一篇:家居電商大軍突起 趕時髦還是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