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慘淡!家居門店朝著這三大方向進化才有活路!
近幾年,線下實體店的經營越發艱難:客流減少、銷量下滑、人員流動大、成本越來越高……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門店更是遭受“重創”。
在行業急劇變化的當下,家居經銷商何去何從?能否通過自我變革重獲新生?本文將以迪信門店的成功轉型為例,探索門店進化與變革的三大方向,希望能為行業帶來新的思考。
升級“家居+”模式 開啟“高定家居空間”新體驗
消費升級下,我國消費者對于家居消費的行為取向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不僅體現在需求的變遷上,諸如從單一到多樣、個性到品位、實用到享受的消費轉變,也反映在希望減少購物流程和對接環節,獲得相對完整的交付方案的消費心理。因此也才有了全屋定制、整體家裝等模式的興起。
然而,縱觀當前市場,盡管成品與全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是因為產品風格的匹配和把控難度大,以及不少全屋定制企業需要通過代工或采購的方式完成配套等原因,消費者的體驗感十分局限。
深圳迪信家具門店-客廳
作為家裝工業化的先行者,迪信家具率先實現了設計、生產、安裝三大板塊間的無縫對接。因此,在迪信門店內,涵蓋了從家具、建材(包括窗簾、護墻板)到軟裝的全品類整合。不僅如此,迪信門店通常采用獨立店形式,風格統一且完全按照居家實際空間100%規劃、還原,主臥、次臥、客廳、餐廳、浴室……涵蓋了一套高端住宅的所有功能,能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給我一個毛坯房,還你一個高定家”的底氣與自信。
深圳迪信家具門店-廚房
當然,這對于單一門店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對于多品類、多門店的家居經銷商而言也具有很大的風險,因為它需要建立在強大的全案設計能力基礎上。而迪信家具有別于家居行業所有篇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僅僅是家具店,還相當于一個設計公司、家裝公司、建材公司。
作為迪信首席設計師也是行業公認空間設計大師的梁少禧把對于“家”的理解融入到每一張設計圖中,依照不同顧客的個人品味、喜好等需求,量身打造理想家居。依托于強大的整體空間設計能力和家裝工業化內核,讓迪信門店100%實景還原的所見即所得效果。
以情懷做事業而非做生意 賦予門店更多內涵
家居行業準入門檻低,不少經銷商普遍學歷和素質不高,經營粗放,店長和導購亦是如此,受限于自身能力和客觀條件,發展嚴重滯后于市場需求,而品牌對于經銷商的考量更多體現在經濟實力,后期的培訓也著重在產品賣點、經營話術等。
迪信北京專賣店團隊照
迪信家具面向的是中高端群體,想要服務好這一階層,勢必要比他們更明白上流社會的生活理念和經驗,由此才能真正打動他們。因此,迪信家具的經銷商,首先要懂生活、愛生活,有品位,會享受,其次是把生活融入事業,從事業中體味生活的樂趣,從生活中享受事業的成就感,飽含熱情而非只是當做一門生意在做。只是一味的追求利潤的品牌是不會長久的,同理,只一心賺錢的經銷商只會把路越走越窄。
在迪信的經銷商培訓中,除了常規專業培訓外,還涉及烹飪、西點、社交禮儀、飲食禮儀等技能訓練,不僅能讓顧客對迪信的品牌、團隊產生信任和好感,還能在服務中更好地提高顧客體驗感,比如沙龍、下午茶、簡餐等,有效營造門店的氛圍,與顧客形成如老友般的親厚感情。
延伸閱讀:獨立與熱鬧的微妙平衡,迪信重新定義空間里的親密關系!
因此,迪信門店看似是店,實則集工作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于一體,不僅僅只是為了銷售和展示,更是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結合,一步步延展布局。
承載家的情感與味道 打造生活方式目的地
傳統家居門店給人的感覺往往缺少“人味兒”,太過于冷冰冰,很多時候消費者需要依靠想象力腦補產品擺放在家中的感覺。迪信門店不同,它是溫暖的,具有煙火氣息的和歸屬感的另一個“家”,在這里,顧客可以完全地放松身心、卸下防備,在親情化的服務方式下,感受無微不至的“關懷”,愿意主動打開感官,自發地了解、體驗產品,同時還能通過營造具有凝聚力、將消費者全方位包圍的體驗,來創建前所未有的親密度和聯系感。
不僅如此,對于時下消費者,尤其是精英人士而言,他們渴望更加擁有代入感、互動性強,能引發強烈共鳴的消費體驗,而迪信門店所打造的高品位生活空間,不論是產品組合、功能需求、空間設計,還是消費體驗塑造,情感需求的滿足,都能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其多重演繹了生活與藝術交融下的高端生活方式,能真正直抵人心。
從迪信的示例我們可以發現,傳統家居門店在門店形態、經營方式、管理理念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局限。盡管當前有很多人唱衰實體店,但是,作為擁有天然重體驗屬性的家居行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門店仍然是其重要的展示平臺,這點毋庸置疑,只是隨著消費群體的迭代,和產業格局的變化,經銷商勢必要作出改變,這也是肯定的。
(家具迷 陳宇艷)
版權聲明:家具迷網獨家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和鏈接地址。未經許可請勿隨意刪改文字。 隨意刪改本站內容,家具迷網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