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家具遭受寒冬期 破冰要待何時?
做了30年家具生意的劉健最近有點煩,原以為縮小生產規模及時止損,轉身便能安穩地當個包租公,沒料到管理商場和公寓令他更“頭大”。
在有著“中國家具第一鎮”稱號的順德區龍江鎮,有不少像劉健這樣的家具老板,他們有的選擇繼續堅守,有的黯然離場。
龍江在中國家具產業版圖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目前有家具制造企業達2500家,家具材料企業達3000家,超500家龍江家具企業分布在全國各地,發出全國三成網購家具,處于國內第一集團的陣列。
然而,今年以來,市場疲弱,人力、材料等成本不斷上漲,銀根收縮,以及自上而下的環保整治高壓下,企業倒閉、老板跑路等消息頻現,龍江家具業或將迎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考驗。
“龍江家具產業的高速發展期已經告一段落,我們錯失了調整的黃金期。”一位不愿具名的龍江老牌家具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龍江家具展上,一名銷售人員在其公司生產的桌子上不斷跳躍,以顯示桌子過硬質量。
盡管如此,龍江家具——中國家具制造的響亮名片依然吸引不少外來者,他們普遍對這個傳統產業耐得住寒冬考驗,終將迎來春天,依然有信心。
歷經30多年發展的龍江家具正面臨內外夾擊的困境,它該如何突破?
離場與登場:家具老板去哪兒了?
初次見到劉健(化名),他正攤開工地圖紙和工程師討論新公寓的推進情況。他的辦公室在大樓頂層,推開門便是一片綠草地,種上柏樹、玫瑰花等植物,是個名副其實的空中花園。幾年前,他在這里見得最多的是經銷商,聊得最多的是家具生意,如今卻不一樣了。
“近兩年60%—70%的家具廠無法保持收支平衡,大多處于虧損狀態。”在龍江從事家具生意近30年的劉健說,家具行業門檻低,工藝技術易學,家具廠數量多,但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材料、工人工資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漲,利潤被擠壓,加上慘淡的行情,不少本地老板轉行做起包租公。
劉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7年前后,他推倒占地10多畝的舊廠房,建起6層高適合家具企業使用的現代化廠房,配套貨梯、員工宿舍樓、商鋪等,光租金每月能有近200萬元進賬。
同時,他開始逐步縮小生產規模,從最初的擁有沙發、套床等多條生產線,到目前僅生產軟體床墊,并將上世紀90年代創辦的部分產品品牌轉讓給新進的合作企業。
“現在本地人做家具廠抵不過外地人的拼勁,最終都要轉型。”劉健觀察到,他身邊90%龍江家具老板都在慢慢轉型,有的縮小規模,有的合作生產,剩下的10%則是直接放棄家具實業,轉而收租或到外地投資。
劉健坦言,實業是順德老板的根,是從事其他投資的支柱部分。一方面他不愿意舍棄經營多年的家具生意,一方面也希望從中抽身,投資其他行業。“縮小規模是有意為之,但絕對不會不做實業。”
憑著敏銳的市場觸覺,劉健一邊在海外購房,一邊用多年前“屯”起的土地建商業廣場和現代公寓,進軍商業地產。“不管做哪行生意都要承擔風險,但如果具備了讓自己過得輕松穩定的條件后,我不想冒太大的風險。”
近期,商業廣場內的租戶因生意不好,要求減租,他準備召集相關人員開會想辦法。而新公寓已完成裝修,新一輪的招租廣告即將推出。“預計租戶大多會是在附近家具廠工作的人。”
對于劉健來說,管理商場和公寓成為他目前主要操心的生意。
相關閱讀:龍江家具電商成為佛山首個國家電商基地
風暴與風口:因為政策,因為市場
劉健所擁有的“高大上”廠房在龍江并不少見,在這些廠房背后,更多的卻是原始家具作坊。三聯工業區是龍江家具企業密集地,做工程類定制家具的老板黎先(化名)是肇慶人,他和兩個老鄉的工廠都在這個工業區內。
“龍江家具知名度高,產業鏈完備,也更容易得到最新的行業信息。”1995年,黎先高中畢業便進入家具業,從海南到北滘,從技術學徒到銷售人員,他最終在龍江一個800平方米的工廠開始他的家具事業。
由于政府政策和生產規模擴大等原因,三年前黎先租下三聯工業區內一棟大樓的三層,約400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加水電費大約十幾萬元,加上工人工資,每月成本至少要30萬元。”
從大樓后樓梯進入,伴隨著濃濃的木材味和膠水味,能看到彌漫著粉塵的生產車間。三聯工業區每棟樓內一層便是一家企業,這里的老板多為30—40歲,大多來自順德以外的地區。
“工業區的物業結構決定了進駐企業以中低端家具廠為主,這些家具產品質量不少是原地踏步,并沒有看到產業升級的影子,甚至有點走下坡。前些年市場好的時候,場地供不應求。”包租公老周說,最近環保執法很嚴,黎先的家具廠也“遭殃”了,“吃了幾萬塊的罰款。”
事實上,自去年底龍江鎮政府出臺《龍江家具行業整治提升方案》,三聯工業區作為試點就處于這場整治風暴的中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6月底,龍江鎮清理取締無證照企業431家,三聯工業區內排查企業193家,其中遷走和停產的企業26家,清理取締無證照企業30家。在環保、安全生產、消防三大領域,龍江要求企業整改421宗,累計發出整改通知書532份,立案行政處罰37宗,刑事拘留2人。
黎先感受到政府整治力度之大,他花近百萬元整改了原來的噴涂房,除了完善水簾機、活性炭等治理設備,還增加了藥水噴淋設施。“政府每月都會不定期檢查,還會對環保設備的運轉情況進行24小時監控,如果有異常,它會立刻發出警告。”
“龍江家具業的調整已成必然趨勢。”對于龍江家具業所遭受的外來沖擊,曾任順德家具協會會長的陳偉恒更傾向歸結于大環境的因素:房地產業的下行、市場需求的不振、電商渠道的沖擊,不僅終結了過去10多年家具行業的高速增長,更讓隱藏多年行業無序競爭的問題集中爆發。
“大廠不見了,小廠多了,也會影響政府的監控和管治。”在陳偉恒看來,在高速發展時期,調整產業方向和提前出臺相關法規制度指導,或許更利于產業發展。
轉型與轉場:龍江家具業何去何從?
數據顯示,龍江鎮現有家具制造企業2500家,家具材料企業達3000家。過去一年龍江鎮家具及配套產業產值(或銷售收入)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幅,全鎮家具及配套產業產值(或銷售收入)達到380億元。
“龍江家具產業的高速發展期已經告一段落。”一位不愿具名的老牌家具企業負責人分析,目前企業老板普遍認為,做家具生意又辛苦賺錢又不多,干脆把錢投向其他領域,“這是龍江家具走向下坡的開始。”
隨著市場收縮、需求量減少,不少家具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一旦受沖擊,不要說想著如何經營發展,光思考每天怎么支付工人工資、還銀行貸款,老板們就要花費很多精力。搞不好,10多年的原始積累都可能被蒸發掉。”
盡管目前龍江家具發展局面看似艱難,但依然吸引了不少像黎先一樣的外來者,他們對龍江家具充滿信心,“家具永遠不會被淘汰,只要找準發力點,就有機會。”
“今年家具行業形勢比去年更為嚴峻,行業可利用這段時間淘汰部分經營不善的企業,讓市場重新洗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陳偉恒說。
在行業自凈調整的過程中,陳偉恒認為,家具企業可趁機養精蓄銳,在精簡架構收縮生產線確保正常運營的同時,也要注意調整思路為未來謀劃。“現在不是發力的時候,等兩三年市場稍微好轉,再重新發力。”
企業自身積極應對固然重要,政府幫扶也相當重要。他建議,政府一方面把脈大中型的家具企業,為他們爭取更多的資金等資源,幫助企業繼續生存,另一方面對一些政策的落實設置緩沖期,不要一下子“急剎車”。
受大環境和支柱產業家具業的拖累,今年上半年,龍江鎮工業總產值240億元,同比增長5.8%,略低于順德全區上半年工業總產值6.1%的增幅。今年1月—6月,龍江鎮工業總產值240億元,同比增長5.8%。為近三年最低。除了工業增幅,今年上半年龍江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5億元,僅增長5.7%,低于全區15.4%的增幅。
“我有一個夢想:家具制造企業數量減少的情況下,產值和稅收不斷增加。”今年初,龍江鎮鎮長梁偉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堅定推進龍江家具行業五年整治提升實施方案,落實服務升級、扶優扶強等6大戰略,并從規劃、研發、品牌等14個環節同時出手,全產業鏈、全方位扶大做強龍江家具實業。
無論是家具業還是其所依托的龍江鎮,正求索在“爬坡越坎”的道路上。
(原標題:“中國家具第一鎮”面臨內外夾擊 該如何突圍? 作者:高綺樺)
- 上一篇:五星級酒店 不要過分追求“面子”
- 下一篇:家裝工業化的未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