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老木匠”巧奪天工 造民國“微家具”
搭伙養老、闔家歡樂、結婚新房……一組組的老物件,活靈活現地展示了生活中的點滴,讓人覺得走進了傳統生活文化館。其實,這是河西區掛甲寺街麥格理社區、今年81歲的常桂升老人家里。
退休后,常大爺就迷上了微縮家具,用裝修邊角料制作的仿古家具模型,有上百件。4年前,77歲高齡的常大爺開始學習泥塑,如今一個個泥塑人物在他的手中栩栩如生。曾經的“家具展”,也因為這些泥人的搭配,成為一組組的“生活展”。
常大爺曾是天津家具二廠的工人,不但對家具的構造、工藝了如指掌,而且對這些物件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些家具只要從我眼前一過,自己腦子里馬上就閃出來‘圖紙’。它們在別人眼里是家具,在我眼里就像是老伙計似的。”常大爺用來做家具的材料,都是木工下腳料、廢棄的裝修材料。常大爺的“處女作”是一套老式民國家具。什么“被套”、“連三桌子”、“頂箱立柜”等等,如這些好多早已失傳的家具,卻被常大爺做得巧奪天工,所有的柜門都能打開,所有的門扇都能轉動,門上還鑲嵌著用廢石材做的“玉石”,而這些匠心獨具的作品以前還是一堆沒人要的破爛兒。“這‘被套’是老年間家里裝衣被用的,講究是‘樟木芯、紅木邊’。咱用的都是下腳料,合頁是把舊家具的大合頁拆下來分成小塊,再重新打眼……”談起這些家具的淵源和工藝,老爺子說得津津有味。
4年前,掛甲寺街的市民學校開設了泥塑課程,每周六兩個小時的課程,常大爺從不缺課。“剛開始捏出來的就是四不像,做一個毀一個。”常大爺在學校上完課后就買了幾塊陶泥,不斷在家練習,家中的小陽臺被他改成了工作間。“我現在看見電視上、報紙上有合適的圖樣就存下來,有些生活圖片就直接被我做成了整組擺件。”在常大爺家,門邊的大魚缸里是一組清末宮廷戲臺,看戲的宮娥神態各異,非常傳神。屋里的柜子中,也有幾組擺件,有些展現了一家團圓、其樂融融的景象,還有的是神話故事人物。老家具加上泥塑人物做搭配,把微縮家具放到生活情境中,仿佛讓家具也有了靈魂。
談起自己“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常大爺如數家珍,說:“有時候看見一塊合適的材料,有了靈感,就廢寢忘食,弄得老伴兒都擔心我的身體。老年人總得有點事做,才能讓自己的晚年更精彩啊!”
(原文標題為:81歲“老木匠”巧做民國“微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