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傳承紅木文化 打響南海品牌戰
在三月舉行的首屆中國(佛山)國際家具博覽會上,南海紅木家具行業首次抱團參展備受矚目,其中一款精美華麗的“百鳥朝鳳”家具,被認為是館內的“無價之寶”。
這把名叫“百鳥朝鳳”的椅子,采用老撾的大紅酸枝,囊括了喜鵲、鴛鴦、仙鶴、松樹、玉蘭、荷花、牡丹等數十種圖案,展現出上百只鳥的不同造型,盛開的花朵、嬉戲的鳥兒,再加上椅背上鑲嵌的天然彩花大理石,將廣式家具的沉穩大氣、精美華麗表現得淋漓盡致。
“之所以說是無價之寶,是因為隨著老一輩師傅的退休,現在已經很難有工匠掌握這樣的技藝了。”從16歲學徒開始,已在紅木行業耕耘近40年的中南木雕工藝廠總經理梁沛根惋惜地說。他同時也是南海區廣式家具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有創新才有未來,適應市場才能不斷傳承,傳統精髓的工藝不能丟,但要跟現代生活相融合。”在梁沛根看來,作為紅木家具生產者,既要有一種對文化的熱愛,也要有一種傳承的擔當。作為非遺傳承人,有責任將這門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在創新中傳承下去。
祖孫三代演繹百年紅木緣
記者在梁沛根家采訪時,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傳統廣式家具制作工具,如數家珍地介紹這些布滿歲月銹跡的工具。“這些都是我在當學徒的時候用到的,有些是父親甚至是父親的師傅留下的,有些工具都有百年歷史了。”
在梁沛根的左手虎口處,有一條長約三厘米的傷疤。“手腕上的傷口是鏟木頭時留下的,當時差點就將手筋弄斷了。”即使這樣,梁沛根仍然保持著對紅木家具的熱愛,至今依舊沒有改變,“每當我參與生產或者設計出的產品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就很有成就感。”
眾所周知,廣式家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中國傳統家具三大流派“廣作”、“蘇作”和“京作”中的重要一員。民國初年,梁沛根父親梁熾12歲當學徒,學習廣式家具制作,成為梁氏一族廣式家具傳承譜系的第一代傳承人。
“我從小就與木頭有緣,家里也是使用一些傳統廣式家具,小時候經常看著父親在家里用傳統手工方式制作家具。讀初中時開始跟父親學習工藝制作基礎知識,比如開料、刨木、榫卯結構、放大圖等,大概那個時候喜歡上了廣式家具制作這門行當。”梁沛根說。
1979年,父親從廣州木雕家具廠退休,梁沛根接替父親崗位進廠當起了學徒。1989年7月,梁沛根自己創業,在平洲成立了中南木雕工藝廠,擔任總經理兼任設計總監。一晃將近40年過去,梁沛根說,能夠一直從事木雕家具制作是件幸福的事。
如今,梁沛根的兒子梁偉健,也在傳承紅木家具事業,是父親的接班人。“父親一直都在鉆研廣式家具,我希望把從爺爺那輩流傳下來的百年技藝繼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梁偉健說。
用工匠精神傳承紅木文化
精者,器物之精;神者,文化之神。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紅木家具無論從木工工藝、雕刻和漆飾工藝還是設計思想來說,都遵守著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美學原則和精神內涵。
廣式家具作為傳統三大流派之一,通常在一件家具中采用通雕、浮雕、圓雕、鏤空、線刻等多種工藝混合雕刻手法,這就使得廣式家具比其他流派家具的制作時間要長得多。梁沛根介紹,以上世紀90年代完成的“百鳥朝鳳”椅為例,展現出上百只鳥的不同造型,工藝眾多,流程復雜,用料巨大。幾位技術熟練的老師傅用了2年以上的時間才制作完成,加上設計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現在只能在展覽上能看到了,老一輩手藝者已經退休,再做起來很艱難,手工藝要求太高。”
以“寶熏沙發”為例,沙發背上有著美麗的花紋,由上千個“萬字”組成,稱為“錦地萬字”。“錦地萬字”的要求非常嚴格,“萬字”要工整對齊,有絲毫偏差就要重做。據梁沛根介紹,僅僅沙發中部的花紋就需要熟練工匠雕刻20多天。
復雜的流程、多種多樣的工藝,使得廣式家具的人才培養時間較長,以浮雕為例,就包括原坯拓樣、紋樣粗鑿、輪廓修飾、精工鏟雕、修磨處理等程序,要想把雕刻變得立體、有靈性,則需要更復雜的工序和悟性。
“有的工序需要學三年,核心的工序至少需要鉆研十年。”梁沛根認為,要想在廣式家具行業成為頂尖人才,對傳統家具的歷史以及特點的了解必不可少,從學徒到一線工人需要經歷三年時間,成為工人后還要15~20年以上才能有所心得,到成為設計師,這都需要發揚工匠精神。
在梁沛根眼里,紅木家具是一門博大精深、充滿文化氣息的手藝,“越是深入地學習,就愈加了解到這門技藝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熱愛廣式家具的制作。”
從1987年開始至今,梁沛根已經向將近120人傳授技藝,這些人有的成為了中南木雕工藝廠的技術骨干和熟練工匠,有的則在各地紅木家具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令梁沛根擔憂的是,目前年輕人愿來當學徒的越來越少,他認為,作為非遺傳承人,有責任將這門手藝一直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日漸式微 100名學徒僅有1人出師
將人體工程學引入紅木制作
紅木家具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在文化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如何增強紅木家具的舒適性、如何適應年輕消費者需求等。在紅木家具行業內,如何傳承紅木家具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人主張老祖宗的工藝不能丟,也有人認為,應改進工藝做符合時代需求的家具。
“有市場才有傳承,傳統的核心工藝不能丟,這是特色和精髓,但也要跟現代生活相融合,融合一些新的元素。”在梁沛根看來,傳統木藝的榫卯之美有其獨特魅力,也是其精髓所在。“與現代家具制作不同,紅木家具從來堅持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在構件與構件之間,紅木家具不采用一顆絲釘,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榫卯,將各個構件連接起來,組成一件完整的家具,可以方便拆卸。
“有創新才有未來,現在我們每個月堅持做3~5個新產品,這兩年來在挖掘一些簡潔的新古典、新中式產品,價格也更加低,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梁沛根認為,年輕人逐漸成為紅木家具消費的生力軍,他們更加重視線條的優美和使用的舒適度。紅木家具可以嘗試在材質、款式、設計上創新,例如引進現代人體工程學理念后,使得歐式沙發的舒適感和紅木材質的質感完美結合,與此同時也降低了價格,適合年輕人的消費水平和品位。
如今中南家具客戶群也在不斷變化,從2000年以前主要銷往東南亞、港澳臺等,轉變成內銷為主,并且消費人群越來越年輕化。
抱團發展打響南海紅木品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起,平洲及林岳一帶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木家具集中地。如今在林岳等地,沿路紅木工廠、家具店密布,紅木家具以其多樣的款式、精湛的工藝向外展示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一直以來,紅木家具因工藝精湛、款式獨特、經久耐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南海的紅木家具產業發展較早,又有毗鄰廣州的優勢,但由于長時間的“單打獨斗”,缺乏產業品牌意識,與周邊江門、新會、中山等地相比,南海紅木還需提高品牌影響力。
為此,去年9月,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南海紅木行業協會成立,梁沛根當選為首屆會長,掀開了南海紅木產業發展的新篇章。半年以來,梁沛根已經和協會成員到福建省仙游縣等地考察5次,吸收借鑒各地經驗,并組織了首次抱團參展中國(佛山)國際家具博覽會,并策劃再次在5月抱團參展。
“紅木家具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我們將發揚工匠精神,以紅木家具行業協會為平臺,打造南海紅木百年傳承的區域品牌效應。”梁沛根說,南海紅木家具行業協會正在申報紅木家具國家集體商標,打造南海紅木家具品牌。未來,還將結合佛山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構想,計劃籌建南海紅木家具博物館,建設南海紅木基地,將南海紅木文化傳承下去,讓行業發展越來越好。
(原作者:李丹丹 原標題:中南木雕工藝廠總經理梁沛根,在傳承與創新中打造紅木家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