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古典家具產業復興 實現入園集聚發展
在2009年新會被授予“中國古典家具之都”稱號后,新會古典家具行業企業和個體數戶更是從300多戶猛增至4000多戶,行業產值從10億元增至100億元。
新會作為“廣作”的主要發祥地,近十年來古典家具行業經歷了高速發展。
古典家具整治納入區鎮級考核
四年培養一批年產值超億企業
將設限制發展區和禁止發展區
在“廣作”的發祥地新會,中國古典家具產業正蓬勃復興,尤其在2009年新會被授予“中國古典家具之都”稱號后,新會古典家具行業企業和個體數戶更是從300多戶猛增至4000多戶,行業產值從10億元增至100億元,從業人員已超15萬人。然而在經歷近十年的高速發展后,產業規劃的先天不足和管理發展上的無序逐漸顯現,環境污染、行業內訌等負面消息不時傳出。
3月7日,新會出臺《新會區古典家具產業規范提升實施方案》,提出四年培養古典家具規(限)上企業50家以上的目標。同日,新會還印發《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生產經營管理大檢查專項行動方案》,計劃從消防、環保等環節入手,用半年時間全面整頓全區古典家具行業,其大刀闊斧之勢讓洗牌新會古典家具行業之意呼之欲出。
現狀
近十年高速發展,行業“疾病重重”?
廠家堆放木料“霸占”道路,雙行道變單行道
在大澤鎮沿著省道S364前行,道路兩側的古典家具店鋪琳瑯滿目,這些商鋪中大多采用“前店后廠”的模式,比如新會區河北工業園內就是不少古典家具工廠的聚集點。3月24日,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該園區內除了一兩家稍大型的工廠外,其余均較小型,這些工廠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木料堆放在道路兩側,在某些路段廠家堆放的木材甚至“占據”了道路的三分之一,加上路邊停放的車輛,本來寬敞的道路被“擠”成了單行道。
大澤鎮興業一路也聚集了不少古典家具工廠,木料堆放問題在這里同樣突出,有的廠家甚至專門搭起了布篷為堆放的木料遮風擋雨。不僅如此,在興業一路上南都記者還不時聞到嗆鼻的油漆味,即使走到了道路盡頭的食肆內仍能聞到該氣味。
在江門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官網上,以“古典家具”為關鍵詞在“新會”這一處理區域進行搜索,根據對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28日數據的不完全統計發現,在上述統計時間內,江門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共收到52例投訴,其中不少為重復投訴,氣味、粉塵、噪音等環境問題是市民投訴的主要內容,違建、占道經營等也占一定比例。
買賣不開發票,成行業潛規則
買賣雙方在交易時開具發票,本該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但在新會的古典家具行業,不開發票卻仿佛成為了行業潛規則。南都記者在古典家具商鋪較為密集的大澤鎮隨機選擇了10家商鋪作為樣本,詢問其是否可開具交易發票,10家中有5家拒絕了南都記者開發票的要求,并告知記者“只能開收據,即使加錢也不可以開發票”,有4家表示“可開發票,但稅款需由買家承擔”,僅有1家表示“可開發票,且稅款不需由買家承擔。”
“我們這里一般都不交稅的,所以都不開發票,老板會專門找會計去處理賬目,都是報很少的稅,不然成本太高了。”在走訪過程中,一位在大澤鎮某古典家具店工作的銷售員告訴南都記者。
“放水養魚”模式,造成行業無序
中國古典家具傳統“三大作”(京作、蘇作、廣作)中,“廣作”發祥地為新會,元明時期紫檀等紅木因海外貿易興盛大批進入中國,新會或因地利人杰(南宋在此覆亡而有大批工匠遺存),成為明清時期古典家具重鎮。1970年代末新會古典家具行業復蘇,產銷名列全國第一,但其后逐步被浙江東陽、福建仙游甚至鄰近的中山大涌超越,品牌沒落,淪為生產基地。
2009年新會奪得“中國古典家具之都”稱號,政府將古典家具產業列入戰略性重點扶持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其后加強品牌宣傳,在北京、廣州等地連番舉辦博覽會。在其后近10年間,中國古典家具在新會蓬勃復興,大大小小的古典家具城已建起8家,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區工商部門登記的古典家具生產、銷售及相關配套經營主體達已超過4000家,行業產值超100億元,從業人員超10萬人。
寬松的政策讓新會的中國古典家具產業在近十年高速發展,而其“放水養魚”的模式也開始讓產業發展中的無序逐漸浮出水面。“這個行業可以說是先發展后管理的,在發展之初沒有做好詳細的規劃,在產業規劃、產業引導方面本身就存在著先天不足。”新會區傳統古典家具行業協會會長黃惠滿坦言,目前行業中亂占亂建、亂拉亂接、占道經營、污染環境等情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這個行業里很多商家買賣進貨都不開發票,都是給現金或者刷卡就算了,在管理上也確實比較難。”黃惠滿將行業中不開發票這一潛規則歸因于管理上未能規范化,“其實在新會古典家具行業里,達到限上企業標準的企業應該是有的,但也是因為沒有規范化管理,所以這些企業可能還是個體戶,還沒有登記為企業。”
改變
消除產業規劃短板,實現入園集聚發展
多年積病不除,行業難以健康成長、發展壯大,新會區委區政府痛定思痛,決心以壯士斷腕之氣魄加大對古典家具產業的改革力度。在本月初,新會區就祭出了大招,出臺《新會區古典家具產業規范提升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和《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生產經營管理大檢查專項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由上至下對行業進行整頓和規范,將新會古典家具行業推入洗牌期,力爭到2021年,培養古典家具規(限)上企業50家以上,規上工業產值20億以上,限上企業主營收入10億元以上,繳納國地兩稅1億元以上。
整治考核與年終成績掛鉤
對行業開展生產經營管理大檢查,是推行《實施方案》的第一步。在3月12日舉行的動員會上,新會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聶加偉表態稱,將以大檢查為契機,全面摸清新會區古典家具經營主體的數量、規模、登記和經營狀況,以及經營主體落實消防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措施情況,排查消防安全生產隱患和污染源,為今后實現行業動態管理和規范管理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古典家具整治”將被納入今年新會區的鎮級考核,考核結果將直接與年終“成績單”掛鉤。目前,為期半年的大檢查行動已經開展,由約60人組成的9個檢查小組兵分多路對全區古典家具行業進行地毯式檢查,大澤鎮和圭峰會城是“主戰場”,檢查重點為消防、安全、環保以及場所作業衛生環境等情況。從3月16日在會城民營工業園一帶開展的檢查來看,無照經營、無粉塵防治設施、消防設施過期、占道經營經營等問題最為突出。
將設限制發展區和禁止發展區
產業規劃是新會古典家具產業此前的短板所在,在《實施方案》中,對這一短板的消除被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實施方案》提出,將邀請專業機構指導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建設古典家具產業發展區,實現入園集聚發展,明確劃定禁止發展區、限制發展區,對現有古典家具經營主體,要合理引導至產業集聚區。
“產業集聚區將設在新開公路兩側控制線外延200米范圍內,同時會城街道和大澤鎮今后也將劃定產業集聚區;限制發展區為會城街道民營工業園、仁義工業集中點;產業集聚區、限制發展區以外的新會區所有區域都將設為禁止發展區。”黃惠滿告訴南都記者,此舉實施后,遍地開花式的發展模式將改變,以往零散分布的古典家具經營主體將逐漸向集聚區匯集,以便于行業管理。
打造新會古典家具企業總部中心
行業的升級提檔在《實施方案》中也被重點提及。《實施方案》中提出了“力爭2019年新培育規上企業5家以上、2020年15家以上、2021年20家以上,其中工業類企業占任務數50%以上”的目標。同時,在行業龍頭企業培養上,《實施方案》中也給出了“通過四年時間的培養,力爭涌現一批產值超億元企業,到2021年,產值超億元企業5家,超5億元企業1家”的培養目標。
《實施方案》中提到,為培養行業龍頭企業,近期新會將首先在會城街道、大澤鎮各選取1家企業開展整合重組試點,力爭兩年內完成“企改股”。“這是一項培強育優的工作,其實目前行業里也有像森木古典家具這樣的企業已經啟動進軍‘新三板’的步伐,企業實行股份制后,不僅便于政府部門進行管理,也可以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產品質量。”黃惠滿說到。
此外,根據規劃,新會還計劃在S364省道新開公路段兩側選址,建立古典家具產業創新研發基地、古典家具集聚產業園、木材交易中心,打造新會古典家具企業總部中心,力爭2021年入駐企業30家以上,交易額超15億元。而為了更好地為行業升級提檔“護航”,新會將加大查處古典家具經營主體摻雜摻假、以次充好、逃稅漏稅、欠薪行為等各類違法案件力度。
對話
整治是為讓行業發展更有序
去年8月,新會區傳統古典家具行業協會成立,協會會長一職由新會經信系統任職多年的黃惠滿擔任,標志著新會傳統古典家具事業在經歷行業協會內訌陣痛后掀開了嶄新一頁。《實施方案》《檢查方案》的出臺,讓行業洗牌整頓成為大勢,作為行業協會會長如何看待這一變化?
1、南都:有傳聞稱將通過此次規范整治行動將4000家縮減至400家,該說法是否準確?此次行動是否有設置企業關停數量指標?
黃惠滿:我們沒有定這個指標,定死目標是不科學的。但開展整治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這個產業,而是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行業在今后發展更有序,企業經營更規范,產業發展更健康。
2、南都:目前行業內每年的稅收較少,而《實施方案》中稱力爭到2021年,繳納國地兩稅1億元以上,實現該目標是否有難度?
黃惠滿:要管好稅收,其實是沒有壓力的。因為稅源是已經在的,并不需要像擠牙膏那樣擠出來,關鍵是如何規范管理。目前行業稅收和產業規模是不匹配的,現在全區有4000家古典家具生產、銷售及相關配套經營主體,平均每家納5萬元的稅,就已經有2億元了。而一家企業如果連每年連納5萬元稅的標準都達不到,那肯定稱不上優質企業。
3、南都:行業協會會長鮮有由政府官員擔任,此舉是否是為了平復此前行業內訌的裂痕?計劃何時重新由行業內部人員接班會長一職?
黃惠滿:2013年爆發的行業協會內訌事件確實影響了行業的團結,不但沒有形成產業凝聚力,反而內部消耗了自己的力量,分化了產業,對產業發展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考慮到新會古典家具產業這一特殊性,去年新會成立了新會區傳統古典家具行業協會,會長一職由我擔任,并在協會內部人為地在兩派成員數量上平均兩派的勢力,希望雙方通過慢慢地磨合恢復團結。
兩派的矛盾目前已經不是很明顯,但畢竟破鏡重圓始終有一條痕,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復,關鍵是我們協會要站在一個比較中立的立場,一視同仁地去對待。不過,現在這種由政府官員擔任會長的模式不可能長期下去,我們將重點選擇中間派系且在行業中規模較大的企業負責人作為培養對象,經大多數會員同意,通過一段甚至較長時期培養和考察后,推薦擔任會長、秘書長等職務,讓在行業中有江湖地位,真正德高望重、有實力的企業領袖去擔起這面大旗。
目前具體人選還沒有確定,還處于培養和觀察期。我們希望讓他們在行業中自由發揮一段時間,如果在現階段有意識地去培養,反而會讓大家不服。有能力的人肯定會慢慢在行業中冒尖,這樣選出來的人才更有說服力。
聚焦
重提標準化改革,阻力是否依舊?
2013年,新會古典家具行業協會內訌爆發,時任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會長的邱德厚力推的新會古典家具標準化改革因各種原因而半途而廢。近五年過去,標準化改革再度被提起,并被寫入《實施方案》,當年改革推行時的阻力,是否繼續成為“攔路虎”?
標準化改革曾因協會內訌停擺
2011年,由新會區標準化協會、新會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共同起草制定的《古典紅木家具》和《仿古紅木家具》兩項聯盟標準正式發布。發布當天,邱德厚現場宣讀聯盟標準發布令,首批38家企業在發布會上,簽署加入聯盟協議。
然而在隨后的多年里,這兩項聯盟標準的推行卻未如理想。因制定高于國標的新會古典家具聯盟標準,在行業浸淫數十年的理事稱邱德厚是“外行人”,過于理想化,而邱德厚則稱部分“收買佬”(此行早年多從收賣古典家具起家,無貶義)目光短淺,標準化才是長遠發展之道,但這觸及了行業潛規則的既得利益者。
時隔五年,在今年3月印發的《實施方案》中,曾被邱德厚力推的標準化改革被重提。《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在已制定的《仿古紅木家具聯盟標準》等基礎上,盡快出臺統一產品質量標準,在保留新會特色的同時,對標先進地區,甚至與國際接軌,力爭2018年全區采標企業達100家以上,2021年達200家以上。
將在原標準基礎上設“廣作”標準
為何重提標準化改革?黃惠滿向南都記者解釋道:“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行業標準,比如福建仙游就做出了一個‘仙作’標準,我們新會作為‘廣作’的重要發源地,肯定要致力打造”廣作“標準。”邱德厚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亦表態:“對我們搞企業的人來說,質量是最根本的,而要評價質量首先就得有標準。政府這樣去規范是好的,對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肯定是有好處的。”
談到是否擔心當年的阻力會重現,邱德厚認為“有爭議也不奇怪,不過我認為經過這么多年,大家對這套標準的接受程度應該會比之前大大提高。”黃惠滿也表示“肯定有難度”,“不過任何一項政策都不可能人人擁護,關鍵是對行業有多大的作用,有沒有必要,如果我們認為有必要,即使有阻力也無所謂。我們現在已經在和廣東省工業美術協會進行溝通,希望通過聽取專家意見進一步優化完善《仿古紅木家具聯盟標準》等標準,盡快出臺‘廣作’標準”。
(原作者:羅韻姿 原標題:新會古典家具行業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