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美凱龍與居然之家或將開啟新零售模式
說來好巧,家居雙雄——紅星美凱龍與居然之家,一動一靜、一文一武。這個對比體現在新零售的布局上亦然,一個急火猛攻,模式和操盤手連軸換,為了線上放下身段以“車車”的花名示人;一個文火慢燉,以設計為入口,想以生態服人。
其實2014年兩家的目標一致,聯手對抗天貓和京東的雙十一,不能讓電商的戰火蔓延到兩家的實體賣場。但天貓、京東的發展實在是快,無論是雙十一,還是全年的銷售額,還是兩家公司的市值,增長速度都很快。看到國美、蘇寧與天貓、京東的博弈基本定局,兩家家居賣場都聲勢浩大的行動了起來。我們先看看兩家平臺的新零售目前的表現: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
兩個平臺的戰略定位:
從“觸電”的選擇上來看,兩家平臺都是被逼的,但兩家在戰略上的定位,都是藐視天貓、京東的,要干他們不能干的。
紅星美凱龍戰略定位:
紅星最早的定位就是賣貨,從紅美商城到星易家再到家品會,都是賣貨平臺還沒有生態布局的想法,李斌入職后,重新回歸線上線下一體化。從下面這段話可以看出后期的布局。
節選自李斌《我是李斌:這個雙十一,我冷卻了一下》
“有人對我說:“老李,你們這個不好,這不是一個電商啊!”我說,確實,但我們的目標本來也不是“電商”。我們希望他不只是為線下商場引流,而是走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路來;我希望他不只是商品展示空間,而是提供更美、更有個性的居住搭配;我希望他不只是個零售平臺,而是能盡量去滿足人們對家的想象。”
可以看出李斌想打造一個,以家為載體的泛家居信息平臺。具體表現在當時規劃的五大板塊把房地產都拉了進來。老李調任CEO后,紅星還沒有后續的動作。
居然之家戰略定位:
居然開始的步子比紅星大,沒有定位于賣貨,而是向前跨了一步,切入到設計,這個布局一直延續至今,中間收購了Autodesk美家達人,發力3D體驗。前負責人汪小康說:“居然電商開始探索新的切入點,開始向家居商品的上下游縱深挖掘,從原先的商城模式,向以設計師為主導的家居建材O2O服務平臺過渡。”
居然之家最終提出要打造家居平臺生態圈,即以商品和設計資源為大數據基礎,把設計、裝修、商品交易、社交網絡融為一體,實現全業態、 全渠道、全生命周期覆蓋。
比較兩家的戰略定位,紅星圍繞賣貨給自己畫了個很大的圈子,圈到了房地產。相比居然的戰略比較務實,圍繞大家居布局。
兩個平臺的戰術推進:
1、APP和自有電商平臺網站建設:
APP:兩家都用了地理圍欄,這是最大的自我設限,下文詳述。
紅星APP叫“紅星美凱龍”,打開首頁置頂的是商城,可見賣貨思維是一脈相承,商城之外還有兩個板塊:設計和裝修。
居然APP叫“居然設計家”,打開居中是我要裝修,兩邊是案例和商城,可見居然認準了設計是裝修的流量入口,死磕設計和3D效果圖,來吸引顧客。
從APP的命名上看,認可紅星,模塊設計基本體現了兩家戰略的差異,紅星的產品和店面上線較多,居然的設計效果圖多,戰略執行沒毛病。
自有電商平臺網站建設:
紅星用了新的MMALL網站,居然在官網加了設計家,在IP時代,筆者認可居然的集中優勢力量。
2、從兩家與品牌方的對接來看:
紅星方面:李斌主政期間,紅星與品牌方的對接力度較強,且有團隊直接與經銷商對接,但以筆者的親身感受,有以下幾點感覺:
延伸閱讀:2017年1-8月中國家具零售額達1866億元 同比增長13%
1) 對接人不講夢想只負責技術推進,感覺紅星內部戰略洗腦不夠,戰略不清晰;
2) 對接人更換頻繁,感覺人員結構到最后都沒有定型;
3) 紅星電商,紅星線下,品牌方,品牌經銷商四角對接沒有統一的溝通機制和平臺,單線聯系,口口相傳,溝通成本相當高;
總體來說一年半的時間,產品上線、門店上線取得了成果,但上線為了什么?上線后怎么玩?沒有通盤的思路給到品牌方,遑論經銷商的一頭霧水和消費者的一無所知了。
居然方面:相對紅星,居然的對接人戰略清晰,要求品牌方盡快上傳素材,供設計師調用,利用設計師生成的效果圖打動顧客,激發顧客在居然設計新家的愿望,同時實現讓顧客購買效果圖中同款產品的目的。
綜合上面兩點分析,兩家談的都是生態情懷,但紅星對標的是天貓,以賣貨為目的,居然對標的是土巴兔、大眾點評,以設計為入口,打通裝修人群的深度社群鏈接,為實體店帶來流量。
(作者:束茂林 原標題:束茂林:紅星美凱龍與居然之家新零售的嘗試與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