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匠師傅的“家具經”
今年回家過年,磐安縣新渥鎮楊山村楊有火一家人特別高興,因為去年他家的紅木家具廠從永康嶺下村搬遷到東陽花園村,生產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同時買下了紅木家具門市部的整個經營權。
今年59歲的楊有火只有小學文化,但人很聰明。小時候,就會自制木殼槍、小推車等玩具。在沒有跟師學木匠前,他就能制作四尺凳、八尺凳、方凳、木床等日用家具。人家學木匠活要從師三年,而他16歲從師一年后,就能獨立干活。17歲那年,冷水鎮一個親戚請他去做雕花大櫥,經過一年鍛煉,他的手藝大有長進,并結識了幾個永康的雞毛換糖商販。那時的永康缺少木制家具,年輕人結婚都需要置辦雕花大櫥之類的木制嫁妝。幾個雞毛換糖商販結婚時,就向他買雕花大櫥和花床。從此,他就自開家庭作坊,做起了雕花大櫥和花床的生意。經永康朋友幫助介紹,他的買賣做得比較紅火。楊有火回憶說,那時的集體經濟很困難,生產隊里10分工分只有0.25元的價值,而他賣一個雕花大櫥就有120元收入,除去材料、工資等成本,能賺六七十元。他的“生意經”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改革開放后,楊有火曾跟村里的伙伴南下廣州打工。由于水土不服,他常常犯病,沒體力干活,加上他干活太仔細,速度上總是落后于人家,靠打工賺不到什么錢。于是,他就回家種藥材。種藥材楊有火算不上在行,但他種出來的白術、貝母產量卻比人家高。那年,他種白術獲得大豐收,而且賣了高價,每公斤達到54元,后來種貝母也發了小財。天有不測風云,就在他想大干一場的時候,妻子患上了重病,上了幾次大醫院,導致債臺高筑,成了村里的貧困戶,連兒子讀書的錢也付不起。后來,他又北上內蒙古通遼打工度日。有一次,他到菜市場買菜,看到生姜很貴,于是,他萌生了把家鄉的生姜運到內蒙古賣的念頭。那年冬天,他與同村的幾個伙伴合伙,把幾噸生姜運到通遼,生姜怕凍,而當時通遼的氣溫是零下40多度,由于首次經營生姜缺少防凍經驗,幾噸生姜運到通遼后全部凍爛了。楊有火的“生意經”念錯了,雪上加霜,他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2000年,楊有火在東陽南馬某紅木家具廠打工,看到紅木生意很旺,又萌生了創辦紅木家具廠的想法。與妻子商量后,妻子很支持,于是,夫妻倆四面借錢籌措資金。他妻子多年在永康龍山鎮做裁縫,結識了一批朋友,朋友對他們創業很支持,都愿意把資金借給他們辦廠。就這樣,夫妻倆齊心協力,不但紅木家具廠創辦成功,而且在南馬花園開出了門市部。開門市部要有經驗與人才,于是,夫妻倆把在廣州工作的兒子楊高春叫回來經營門市部。楊高春大學畢業后經過幾年歷練,增了知識,長了才干,把紅木家具門市部經營得紅紅火火。
現在,楊有火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新的一年,打算在南馬買10畝土地建廠房,把“生意經”念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