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紅木樹種國際貿易受限 紅木面臨大轉彎!
9月24日至10月5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17次締約國大會在南非共和國舉行。CITES締約國大會上關于紅木樹種進出口貿易的決議,或將直接影響紅木原料的進出口市場的變化。而在此次舉行的CITES締約國大會上,多種國內常用紅木樹種被列入附錄Ⅱ,這就意味著紅木原木和鋸材進口交易將受到嚴格管控,國內紅木原料市場以及成品市場也將因此受到影響。
多個樹種被列入CITES附錄Ⅱ
在CITES官方網站10月4日公布的會議結果上顯示,來自泰國第53號提案“將交趾黃檀在附錄Ⅱ中的腳注5刪除,標注腳注4,即除少數人工狀態下的器官和離體培育的組織外,這個物種的全部形態和衍生品均受到管制”獲得一致通過,這就意味著交趾黃檀野生林的貿易很可能即將被全面禁止,此后只能開展人工林的種植利用。交趾黃檀即為消費者熟悉的大紅酸枝,此項管制實施后,大紅酸枝家具恐將逐漸淡出市場,如同海南黃花梨般珍貴。
來自歐盟和加蓬的第56號提案“將三種古夷蘇木列入附錄Ⅱ”也獲得通過,這三個樹種的木材心材商品名是Bubinga,中國俗稱巴西花梨、非洲紅木。目前,這類木材在國內市場上并不少見,很多紅木家具生產廠家甚至普通家具、地板類廠家,都使用此類木材作為原料。
來自貝寧等國家的第57號提案“將刺猬紫檀Pterocarpus erinaceus(又名African rosewood,Kosso)列入附錄Ⅱ”也獲得了一致通過。而在今年5月份,刺猬紫檀便被列入附錄Ⅲ。作為我國紅木紫檀屬、花梨木類中的一個樹種,刺猬紫檀目前是紅木市場上的“主力用材”,今后其進出口貿易也將受到嚴格限制。
此外,來自墨西哥第54號提案“將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的13種黃檀屬樹種”修改后獲得一致通過;由阿根廷、巴西、危地馬拉和肯尼亞提出的第55號提案“將所有黃檀屬樹種列入附錄Ⅱ(除了已經在附錄Ⅰ的樹種之外)”“修改后一致通過”。這也是最為牽動國內業界神經的提案。目前,在國標紅木范疇內,屬于黃檀屬有香枝木類、黑酸枝木類、紅酸枝木類三個類,包括巴厘黃檀(俗稱花枝)、奧氏黃檀(俗稱白酸枝)、微凹黃檀、闊葉黃檀等樹種在內的16個樹種。花枝、白酸枝、闊葉黃檀、微凹黃檀等樹種,目前為紅木市場上的“主流樹種”,如果其進出口貿易被嚴格限制,將對目前紅木格局產生影響。
在此大會之前,國家標準gb18107-2000《紅木》所列的33種紅木樹種中,已經有8個進入了公約附錄。例如中巴西黑黃檀被列入附錄一,檀香紫檀被列入附錄Ⅱ,伯利茲黃檀、微凹黃檀和盧氏黑黃檀(俗稱大葉紫檀)被列入附錄Ⅲ。
延伸閱讀:紅木家具用材之大紅酸枝
紅木市場將面臨洗牌
在原料進口市場,進出口政策導向作用非常明顯。如果樹種被列入CITES公約瀕危樹種范圍之內,在進出口貿易時,需要提供和辦理相關許可證明,例如進出口許可證或再出口證明。在木材貿易市場上,除了出口國家政府層面組織的國際公開拍賣和特批的貨品可以以正規出口,大部門紅木材料則通過非正式渠道進入國內。一旦某樹種被列入瀕危物種,其進口難度也大大增加,木材進口成本大幅提升。
以上半年刺猬紫檀交易為例,今年3月,刺猬紫檀列入CITES附錄III后,其產地政府紛紛提高其貿易條件。在市場預期的推動下,6月份出現非洲紅木進口暴增的形勢。受此影響,6月份我國整體紅木原材料進口量也出現小幅回升。
而如果樹種被列入附錄II,意味著進出口貿易受到嚴格管控。元亨利董事長楊波表示:“這意味著黃檀屬樹種進入國內的數量會越來越少,可能通過其他渠道會有一些,但是命運會如同交趾黃檀一樣。”交趾黃檀在2013年被列入附錄II,在當年,交趾黃檀在國內的價格和成交量一路上漲。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大量開發和砍伐,交趾黃檀已經處于瀕危狀態,交易風險也在不斷加大,進口量大大減少,目前在國際貿易中已近乎商業性滅絕。
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是紅木產品的最大消費市場。有數據指出,中國市場的需求就占了全球需求量的90%。勁飛紅木董事長吳新建表示:“紅木木材的交易受限制,將對行業產生大洗牌。材料價格上漲,首先給家具生產廠家帶來的是成本大幅提升,無錢購買材料、甚至無材料可買。目前國內材料還有一定儲備,但是我估計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初,行業大部分小廠家都要面臨這樣的困難,支撐不下去只能倒閉。目前我所知道的企業都在忙于囤材料,應對貿易限制后的材料價格上漲。”
但是材料價格上漲并不意味著家具價格上漲,材料的稀缺性體現到家具價值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根據中國紅木委公布的海關數字,2015年紅木進口量有所下降,2016年上半年累計進口紅木為46.7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7%,紅木貿易從前一年的發展減緩中緩慢復蘇。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紅木家具市場消費疲軟,而且紅木家具及原材庫存較大,紅木家具市場想要由衰轉興還尚需時日。而如果成本持續上升,商家利潤微薄,行業將首先面臨調整洗牌,復興之日更為遙遠。
■ 名詞解釋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目的是確保物種的貿易不致危及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生存,于1975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截至2016年已有締約方共182個國家和地區。CITES對經選擇的國際貿易物種標本給予特定的控制。受CITES控制的物種的所有進口、出口和海上引進必須經其許可證制度的審定。依據物種保護程度的需要,CITES將其列入三個附錄之一。附錄Ⅰ:瀕臨滅絕的物種,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科研交換、繁殖研究等)才允許其標本的貿易。附錄Ⅱ:不一定臨近滅絕的物種,但貿易必須受到控制以避免對其生存不利的影響。附錄Ⅲ:至少有一個成員國提出要求其他成員國予以協助控制貿易的物種。
現行附錄物種總數達到了約34000種,中國有超過2000個物種被列入附錄。CITES于1981年對我國正式生效,2006年9月1日,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條例》作為履約的國家法規。
(記者:馮靜 原標題:多個紅木樹種國際貿易將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