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組建“木友”俱樂部自制家具送鄰里
“新桌椅來咯!”12月28日下午,隨著吳嗲的一聲吆喝,長沙市岳麓區望岳街道八方小區老年人活動室的老人們紛紛急走出來,歡歡喜喜地從吳嗲的小三輪上接過一件件精美的小家具。“感謝木友俱樂部送給我們的大禮,大家鼓掌!”激動的老人們不知如何才能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只能一個勁地鼓掌。活動室內,早有老人按捺不住地圍坐在新桌椅上搓起了麻將,笑聲、掌聲、贊嘆聲不絕于耳,一片暖意融融。
65歲的楊嗲細細打量著剛做好的小板凳,準備做最后的潤色。
木友俱樂部為社區老年人活動室精心制作的部分椅凳。
下午兩點,記者跟隨八方社區主任趕到木友俱樂部,只見堆滿了各種木料的大廳中間20余套嶄新精美的小家具已經齊齊整整地擺放在了那兒,有高椅、矮凳、小茶幾、小柜子等等,無一不精致。“慢工出細活,我們早一月前就開始制作這批東西,絕對能讓大家用得舒心!”木友俱樂部的李運禮為我們介紹,語氣頗為自豪。隨后他又熱心地帶領我們參觀俱樂部,這是展廳和客廳、那是材料室和工作室,因為到處堆放了各種木料,整個空間略顯雜亂,但更有感覺和味道。大廳的一面墻上有一小塊心形照片墻,是創始人的合影以及一些成員們的工作場景。照片里,一位位白發老人或在刨木、或在雕刻、或在上漆,表情是時光沉淀之后的安然靜好,專注和滿足。“這是我們九個創始人的合影,這幾年來來去去的,現在的固定成員是12個人。”李嗲凝視著照片,感慨不已,他告訴我們,俱樂部成員的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
新桌椅送達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人們歡喜激動地出來迎接。
老人們迫不及待的用上了新桌椅,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相關閱讀:一套紅木家具一億都不賣 鄭州高師傅無償捐給了博物館
今年69歲的李運禮是俱樂部的發起人,早年當知青時他和下放到木工車間的哥哥學了點兒木工手藝,自從自己動手做成了第一樣木工品——一個洗臉架之后,他對木藝的熱愛就一發不可收拾,退休后就更有時間鉆研了。2012年他和小區其他八位同樣熱愛木藝的退休老人一拍即合,一起創辦了木友俱樂部,初衷是打發時間、鍛煉身體。做出來的東西一部分留作紀念一部分就送給了鄰居們。沒想到這份“木香”慢慢就傳開來了,原來老人們雖大多是自學成才,但手藝卻很全面精細,做出來的東西都很精致耐用,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就經常有居民慕名而來請他們幫助制作和修理家具,大到舞臺上的各種木質道具,小到家用的花架、凳子和小幾,儼然成了社區的木工廠。而老人們的手藝也越來越精湛,基本上只要有圖紙,就能做出實物來,比外面買的絲毫不遜色。
更值得稱道的是,老人們給鄰里幫忙,全是免費的,不過那些材料不是特意購買的,而是各家裝修剩下的廢料,經過老人們的巧手加工,就能化腐朽為神奇、派上大用場。后來很多居民干脆直接通過電話或字條“下單”,老人們幾乎從不拒絕,只要有時間有材料就趕著做出來還包送上門,一年下來三四百件不在話下。
木友俱樂部四位成員,送給老年人活動室的桌椅出自他們的巧手。
“這是我們的‘物資供應部兼物流部部長’吳嗲,小區哪里搞裝修,他就去哪里搜羅廢舊材料。”李運禮指著一位推著三輪車進來的老人為我們介紹道。這位“吳部長”是個沉默的老人,進來打了聲招呼后就開始將那20余套小家具往車上搬,其余人也立馬一起幫忙裝車,片刻功夫就已經裝好了。“吳部長”用粗麻繩仔細捆好了,招呼了另一位老人幫忙護送,就推著車往外走了。那么多件家具,裝了滿滿一車,讓人不禁替他擔心蹬得動嗎?“別擔心,吳嗲雖然七十幾了但身子骨好得很呢,平時我們的運輸、物流全靠他!”李運禮半開玩笑地說,果然看到吳嗲車蹬得飛快,令我們十分佩服。
在照片墻的左邊還有一個醒目的志愿者標志及兩行鮮紅的大字“同心同德,服務群眾”。李運禮介紹說,他們的俱樂部在社區居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已經變成了一個有組織的社區志愿服務品牌,俱樂部現在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將來還要將這一品牌做大做強。
本來只想以此打發時間、強身健體,沒想到到老了還能為社會做貢獻,得到大家的認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人們覺得“這比在公家做事還高興些”,因而更加沉迷其中,“有時家里人喊吃飯都不回去!”
李運禮笑說:“這就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原標題:老有所為 長沙一社區退休老人組建“木友”俱樂部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