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cite id="lz59x"></cite>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video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video></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del id="lz59x"><span id="lz59x"></span></del><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ideo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video></var>
<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var><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span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span></menuitem><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ins id="lz59x"><span id="lz59x"></span></ins>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趣話屏風:既作備忘錄 又做擋風墻

導讀:
屏風是中國最古老的家具,從周朝就開始有了,在古代,屏風的種類和功能很多,而且屏風的款式比較漂亮、齊全,而且通常只有富貴人家才使用屏風,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

屏風是中國最古老的家具,從周朝就開始有了,在古代,屏風的種類和功能很多,而且屏風的款式比較漂亮、齊全,而且通常只有富貴人家才使用屏風,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而說起屏風,這其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屏風史話:既作備忘錄 又做擋風墻.jpg

在古代屏風不僅是作為一種家具,而更是權力的象征,每逢重大場合,主人身后一定會擱一座屏風,她意味著氣勢,另外,屏風在皇宮以及達官顯貴家中用的比較多,可以將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隔開,這樣人們就可以擁有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古代屏風有很多種類,款式齊全,有折屏、掛屏、圍屏、地屏、插屏、枕屏等,每一款屏風各有特點,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古代,皇帝宮中擺有許多屏風,但是因屏風而清廉執政的皇帝卻有兩個:唐太宗與明太祖。

明太祖的“勿忘節儉屏”

無獨有偶,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專門制作了一面“勿忘節儉屏”,時刻鞭策自己。這面屏風,說起來還是與唐朝詩人李山甫的《上元懷古》息息相關呢!詩文如 是:“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總為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堯將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試問繁華何處要,雨花煙草石城秋。”朱元璋讀 罷此詩,百感交集,分外擔心奢侈無度重蹈覆轍……于是傳旨將該詩文書于自己寢宮的屏風之上,以便朝夕吟詠,提醒自己不忘節儉,力戒奢侈。

屏風史話:既作備忘錄 又做擋風墻.jpg

朱元璋確實做到了節儉成風,他曾對臣子說,“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開始,都是由小 到大的”,而他的“勿忘節儉屏”也被傳作美談。

“言必信,行必果”,自此,他日日生活愈發儉樸,不嗜美酒,早餐也只是食些蔬菜而已,衣著也只求整潔,不求華麗,對一些錦上添花的化妝品更是敬而遠 之。據史料記載,曾有西域商人欲送他一些薔薇露之類的化妝品,朱元璋婉言謝絕道:“這些玩意兒只不過是些裝飾品,能把人打扮得更香些罷了,養成侈靡的習慣 沒什么好處!”對宮殿的建設,他也是一切從儉,他指示負責此事的大臣:“我現在只要求將宮殿建得安全牢固,并不追求華麗,凡是雕飾奇巧,一概不用。”

在他的影響下,宮中無人敢奢侈,即使素來愛美的后妃們也頗為節儉,多穿一些洗過多次的舊衣服,更別說盛裝打扮了。

相關閱讀:大詩人白居易與屏風的不解情緣

唐太宗的“戒奢屏”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國力日漸昌盛,唐太宗也漸漸忘了昔日隋煬帝的教訓,露出了“頗好奢縱”的苗頭。曾被唐太宗譽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鏡子的魏徵,于是上 奏《十漸不克終疏》,唐太宗對此奏折“反復研導,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這樣,唐太宗便可“朝夕瞻仰”,時刻提醒自己“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 制定了一整套節儉棄奢的國策,唐太宗“貞觀之治”與其節儉棄奢的國策是分不開的,而這面寫有這份奏章的屏風,也被后世稱之為“戒奢屏”。

屏風史話:既作備忘錄 又做擋風墻.jpg

正因為魏征敢于提反面意見,唐太宗又虛心納諫而且聞過即改,君臣同心才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后人于是將寫有這份奏章的屏風稱做“戒奢屏”。

其實,屏風的功能還體現在它可以擋風,古代的屋子里不像現在這么封閉,而屏風可以幫助人們擋風,以免受涼。到了今天屏風對于人們而言更多的是裝飾性,或者收藏,很少有人專門買來擋風用的。

相關閱讀:客廳屏風擺放基本原則

《逸周書·明堂解》載:“天子之位,負斧扆南面立。”古代天子自西周時起,座后均設有形制狀如座屏的“斧扆”,“斧扆”也成為屏風最早的稱呼。《禮記·覲禮》載:“天子設斧依于戶牖之間。”鄭玄注:“依,如今綈素屏風也。”綈,是指一種較厚的絲織品,糊在屏風上,而“扆”也寫作“依”,故斧扆又稱“斧依”,而座屏也始于斧扆。

對于《禮記·雜記》中:“樹,屏也”的說法,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曰“屏謂之樹,今罘葸也。”可知當時的屏風,又稱“罘葸(fú s)”。罘葸又可寫作伏思、桴思、復思。另外,在《爾雅·釋宮》中把屏風也稱為“塞門”或“蕭墻”。《論語》中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意思是說,禍亂不會發生在外,而是在自家影壁之內,并由此產生了“禍起蕭墻”的成語,而蕭墻就是指當時為擋住視線而設的屏風。

作為皇帝的“備忘錄”的屏風

除了座屏常常作為皇權的象征被皇帝使用外,曲屏由于可寫可畫的特點,也常常被歷代皇帝作為“備忘錄”來使用,而有一些用來警惕自己的屏風“備忘錄”,也因這些皇帝與屏風內容相應的作為,而傳為歷史佳話。

屏風史話:既作備忘錄 又做擋風墻.jpg

《水滸傳》七十二回上寫的柴進入內廷,在睿思殿“轉過屏風後面,但見素白屏風上御書四大寇姓名,寫著道:山東宋江、準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皇上在每天讀書的地方寫上這些,是希望提醒自己,早日將這幾個人除掉。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