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床 中式家具文化的代表
俗語: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中國傳統休閑文化中,在“吃”和“睡”上的講究,一直是足以讓西方人瞠目結舌的。
在傳統中式家居的設計布局上,較常見的廳堂家具有:條幾、供桌、八仙桌、羅漢床、茶幾、香幾、博古架、落地屏、插屏、太師椅、圈椅等。其間,羅漢床如同現代裝修風格中的沙發一般,不但能起會客之功能,也能更為生動形象地反映主人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品味。另外,中國元素氛圍濃郁的羅漢床因兼具臥床和坐具的雙重功能,所以也可將羅漢床擺放在書房中,而在這一相對私密的空間里,它能夠伴隨主人與密友一起與書香、茶香為伴,品茗對弈感受故時的優雅傳承。
中國傳統古典家具中,羅漢床除了供睡眠之用外,還兼有休息、小憩之功能。羅漢床作為中式家具文化的重要代表,能輕而易舉營造出一番別樣的情致空間。現今裝修市場上,喜愛中式裝修的多是文化素養相對較高、講求生活品位的群體。
延伸閱讀:羅漢床選購技巧
羅漢床名為床實為坐具
據了解,在古代,床與今天只作睡臥之用不同,它同時也兼備坐的功能。漢代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中對“床”的解說是“安身之坐者”,由此可見,在舊時,床是供人坐臥的器具。而關于羅漢床名字的由來,傳說主要是因為早期羅漢床為廟堂中的方丈、住持等“大和尚”白天打坐、晚上睡覺之用具,而普通和尚睡的是通鋪。有身份的大和尚又被稱為“羅漢”,故稱這樣的床為羅漢床。
傳說歸傳說,但有一點是可以得到肯定的,那就是古人在“睡”上的講究。這在古代家具中臥具形式上也可得以佐證。與現今普遍的平板床、沙發床、四柱床不同,古代臥具大致可分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等四類。古人睡覺分大睡和小睡兩種,大睡是指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架子床和拔步床用于大睡,做工甚為考究,有圍欄、柱桿、門罩(月洞)等,整張床的造型狀如小屋,裝飾精美;榻和羅漢床與前兩者相比,形制相對簡單且體積較小(榻大多無圍,羅漢床多三圍且圍較矮),用于坐或小睡,就如同現今的舶來之物———沙發,主要起待客之用。如今,喜歡看歷史劇的人都還可以頻頻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
延伸閱讀:中國古典家具羅漢床的由來
羅漢床成家居裝修新寵
羅漢床作為中國傳統家居中一個頗為經典的“休閑家具”,如今已受到越來越多現代人的喜愛。
一把明代的黃花梨交椅、一張清代的紫檀羅漢床動輒在拍場上能拍出上千萬元,這在藏界已不再是什么稀奇事。隨著傳統古家具鑒藏的升溫,人們對實木題材的古典式新家具關注度也日益提高,且越來越多地走入現代人裝修新居的視野。
- 上一篇:古代嫁妝的家具 紅妝家具
- 下一篇:美國溫莎椅Windsor Chairs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