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的功能與造型之美
明式家具包括硬木家具、大漆家具和大量的民間紫木家具,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時代的實用器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我國古典家具發展的高峰。從世界范圍看,我國明式家具也達到了那個時代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
明式家具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說是:功能合理,結構科學,工藝先進,構造精絕,品類齊備,造型優美。本文僅就明式家具的功能合理、明式家具的造型優美兩方面,談些粗淺的看法,就正于專家學者。
一、 功能合理
一件家具的制造,首先要滿足人們生活中某種使用要求,適應使用要求確定結構,在此基礎上考慮盡量完美的造型式樣。使用功能是每一件家具設計制作的基本控制因素。當然一件成熟的家具,可能由于高超的設計和精到的制作,功能和形式達到完美的諧和,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被當作一件工藝品或文物而收藏,而鑒賞。但是最完美的家具畢竟首先是生活實用器物而不是純工藝品,也就是說功能實用性是一切家具的基本屬性,當然也應當是明式家具的基本屬性。因此今天研究它們的時候,也應當以此作為評價其優劣的基本尺度。否則,離開了這一尺度,把它們作為單純的藝術品進行品評,可能流于空泛而令人不得要領。
(一)注重人體尺度
明式家具品類齊全,數量繁多,其中有粗細之分、文野之別。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家具來加以考察,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非常注意使用功能。通過對傳世的大量實物的測量,可以看到,各種明式家具的尺寸,用今天的設計眼光來看,不少也是很科學的。一些關鍵部位的尺寸,是根據人體尺度,經過認真推敲,仔細確定的。當人們使用這些家具時,能感到舒適、愜意。明式家具的這一突出成就,是我國家具設計制作上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
舉黃花梨靠背椅(圖一)為例:
楊耀先生早年對此椅作過測繪,尺寸見附表。我們從表中可以看到,此椅各項尺寸與現代椅子幾乎完全一樣。這反映出明式家具在確定各種關鍵尺寸時就是以人體尺度作為依據的。
椅子靠背應有適宜的背傾角和曲線,在今天看來是很平常的,但從家具發展史上考察,則可以看到,根據人體特點設計椅類家具靠背的背傾角和曲線,是明代匠師的一大創造。人體脊柱的側面,在自然狀態時呈“S”形。明代匠師根據這一特點,將靠背作為與脊柱相適應的“S”形曲線;并根據人體休息時的必要后傾度,使靠背具有近于100度的背傾角。這樣處理的結果,人坐在椅上,后背與椅子靠背有較大的接觸面,韌帶和肌肉就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產生舒適之感(圖二、三)。
唐、宋時代的椅子,靠背平直,沒有曲線。清代不少椅子如太師椅、花籃式椅、屏背式椅,靠背也是平直沒有曲線,而且大多數靠背垂直于座面(也就是背傾角為90度),使用起來很不舒適。相比之下,不能不看到明式椅子靠背設計上創造性的可貴。
對椅座的處理同樣直接影響使用椅子的舒適程度。明式椅子座面多采用上藤下棕的雙層屜子做法,這樣使座面具有一定的彈性,人坐上時略有下沉,上身的重量集中于坐骨骨節,形成良好的壓力分布狀況,因而久坐不易感到疲乏。在沒有彈簧的時代,匠師們根據人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制成這樣的椅子座面,也是難能可貴的(圖三)。
床類、柜類、架類、桌案類等明式家具的設計,同樣都很注重人體尺度。
延伸閱讀:明式家具的特點和風格
(二)微細設計原理
所謂“微細設計原理”,就是對家具的各種微小尺寸和與人體接觸的任何線、面部件,都給予充分的注意和恰如其分處理。家具與人的關系,遠比建筑與人的關系密切。在許多情況下,人體要與家具接觸;坐具往往把人體包圍起來,接觸的地方就更多。家具給人的觸覺舒適度,對使用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
明代的家具匠師面對這一問題,從設計和制作原則的高度給予注意。反映在大量傳世的明式家具上,凡是與人體接觸的部位、桿件、構件、線角、銅什件等,都做得含蓄、圓潤,而不是銳棱勁起、鋒芒畢露。這樣,看上去悅目和富于情趣,觸及時感到柔婉滑潤,心情自然也舒展輕快。
舉黃花梨扶手椅(圖四)為例:
此椅座寬560、座深435、座高445、總高940毫米。椅的搭腦、靠背、扶手、座屜邊沿等處都作得圓潤細柔,使用時通過細部觸覺的舒適必然使人感到家具設計的完美和周到。這樣的實例是很多的。明式家具表現出來的這種圓潤特征,有造型美學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家具微細設計原理所獲得的理想后果。
我們有理由認為,明代優秀的家具匠師,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已經實際上應用了人體工程學方面的知識,因而使明式家具功能合理,使用舒適。這正是明式家具其他成就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礎。
二、造型優美
家具作為社會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經濟、文化綜合發民展的產物,反映著歷史特點與文化傳統。家具的造型問題更是如此。
一件優秀的家具之所以能被人們喜愛和欣賞,是由于它適用、結實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最恰當的形式,也就是說,是由于適用、經濟、美觀三者的統一。因此,我們在探討明式家具造型問題時,不想孤立地就形式談形式,或賦與某件家具以某種抽象的品評。外觀是內在目的的反映。我們希望把家具的造型與功能尺寸、結構構造結合起來研討。
明式家具的優美造型,表現為:美好的比例,變化中求統一,曲線富于彈性,雕飾繁簡相宜,金屬飾件的功能與裝飾效果的一致,髹飾的民族特色等。
(一)美好的比例
明椅與現代椅尺寸比較表
一件好的家具,不但要有合理的功能尺度和結構,還應有令人視覺愉快的良好比例。家具的長、寬、高的尺寸關系,基本上取決于家具功能的需要,但也不是簡單地根據功能去制作,在整體和局部上還需要認真地進行比例推敲,以求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獲得美觀的造型。明代匠師在這方面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和寶貴的經驗。
(二)變化中求統一
統一與變化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法則。明代家具匠師在生產實踐中是運用了這一美學法則的。
舉黃花梨圈椅為例:
此座椅座寬535、座深440、座高520、背高1020毫米。踏腳根高92毫米,根與座面之距實為428毫米。這是四百年前設計很成功的一件實用家具。其主要尺寸都是很適用的,實際座高與現代椅一致。椅圈由搭腦向兩則前方延伸,順勢而下,與扶手融合成一條獨具特色的多圓心的優美曲線。這一大曲率的椅圈輪廓,突出地成為這件家具造型的主調,構成這件家具的特征。其他構件都與之呼應,烘托這一主題。
四根直腿略向中心傾斜,空過座屜直抵椅圈四隅,構成主圈穩定的支柱。椅腿的直線與椅圈的曲線形成強烈對比,使各自的線型特征更為突出,但又通過腿的圓形截面與主圈發生形象因素的內在聯系。
靠背板與兩側鐮把棍都設計成為較大曲率的優美曲線,是主圈在垂直方向上有力的襯托。假設不是如此,而把靠背板、鐮把棍作成直板直棍,主圈與下面的關系就會顯得生硬。 椅腿間近地端,前、左、右三邊連以雙棖,上為直棖,下為羅鍋棖。這與椅座下面由批料形成的雙直棖既有上下呼應,又有變化。
作為此椅視覺中心的靠背上如意團花的設置,更起到提神的作用。以團花為中心,又把靠背兩旁立牙頭、前椅腿上端角花牙,以及椅座左、右、后面牙板等統一起來。這組小曲率曲線裝飾部件又與主圈、靠背等大曲率部件相呼應,起到有趣味的烘托作用。
此椅各構件的截面都是大小不同的圓、橢圓等形狀,沒有一處是方的。主圈兩端略向外傳,作“鱔魚頭”式的渾圓處理。所有這一切,都豐富了以主圈為代表的圓韻律美的設計效果。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件圈椅是一部以圓為主旋律的優美樂章。這是明式家具中運用變化統一規律成功的突出的實例。
(三)曲線富于彈性
明式家具在造型中運用曲線,吸收了中國繪畫用線的優良傳統,深得其流暢舒展、剛柔相濟的精髓。不論是大曲率的受力構件還是小曲率的裝飾線角、花飾、牙板,大多簡潔熱挺勁、圓潤流暢,絕無矯揉造作、妄生圭角、呆滯死澀的弊端。
(四)雕飾繁簡相宜
雕飾在明式家具中使用得比較廣泛,或簡或繁,都有很高的水平。明式家具注重雕飾與結構的一致性,不搞虛假的雕飾,更不以雕飾損害或削弱構件的強度。技法有淺刻、平地浮雕、深雕、透雕、立雕等。構圖多采用對稱方式,或在對稱構圖中出現均衡的圖案。題材是多種多樣的,動物紋樣有龍、鳳、螭虎、虬夔、獅、鹿、麒麟、草龍;植物紋樣有卷草、纏枝、牡丹、竹、梅、靈芝、寶相花;其他紋樣有十字紋、萬字紋、冰裂紋、如意云頭紋、玉環、繩紋、云紋、水紋、火焰紋以及幾何紋樣。雕飾的部位多在家具的牙板、背板、構件的端部等處,靈活不拘一格。從造型效果看,多起畫龍點睛作用和襯托作用。總的特點是刀法圓潤、層次分明、疏密適度、線型挺秀、造型完整、形象生動。
(五)金屬飾件的功能與裝飾效果的一致
明式家具使用金屬飾件,首先著眼于實用,或為開啟,或為提攜,或為保護端角,或為加固節點。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金屬飾件又起到美化的作用,成為一些家具不可缺少的裝飾手段。明式家具使用金屬飾件的主要是箱、柜、櫥,其次是交杌、交椅、屏風和一部分特殊的炕桌等。金屬飾件主要用白銅作材料,白銅為銅鎳合金,色澤柔和,遠勝黃銅。在帝王用的高級家具上,還有一種在鐵板上鏨陰文錘上金銀絲的錽金金屬件。常用的飾件有面頁、鈕頭、吊牌、穿鼻、鎖、合頁、拉手提環、包角以及某些專用的金屬件。面頁、合頁常作圓形、矩形、長方圓形、如意云頭形等,吊牌多作桃、葫蘆、魚、蝙蝠、瓶、磬等形狀,鈕頭、鎖、拉手等則多取功能所確定的較簡潔的造型。銅飾件多通過輪廓的變化而取得裝飾效果。
延伸閱讀:明式家具藝術的文化繼承與科學創新
(六)髹飾的民族特色
色彩作為造型美的一個因素,在明式家具上得以應用。家具的髹飾色澤,與使用環境、使用要求有密切關系。是濃裝,是淡抹,是本色,都是手法。同樣是一件椅子,可紅,可黑,可濃,可淡。我們不能孤立地說什么是“土”、“怯”,什么是“高”、“雅”。明式家具在髹飾方面的主要經驗是濃涂淡抹,不拘一格,各得其宜,且富有民族特色。
1、蠟飾:家具蠟飾,是明代匠師運用自如的一項先進技術,富有民族特色。明式家具中,紫檀、花梨、紅木、雞翅木等硬木家具占有一定比例。這些高級木材,一般都具有活潑的紋理和深沉的色澤。明代匠師在選材配料方面非常注意充分發揮天然紋理和色澤的美,在這些硬質木材制成的家具上使用蠟飾工藝。所用的蠟多為蜂蠟。在打磨光平的家具素架上,用蘇木水或其他有機顏料,把底色調勻,使家具整體色調基本一致。然后把家具烘熱,隨烘隨把蠟涂上,使蠟質浸入木質的內部。再用干布用力擦抹,一把浮蠟擦去,二把棕眼都堵塞上。經過這樣的蠟飾,家具表面光膩如鏡,更顯示出木材的棕眼細密、紋理美麗、色澤典雅的特性。例如蠟飾后的紫檀家具,在一下角度光線投射下,呈現出一種柔和美妙的綢緞色澤。而蠟飾的黃花梨家具,則具有琥珀般透明的視覺效果。
2、漆飾:明代漆飾工業發達,官營與民間漆作坊的產品相互媲美,名工巧匠輩出,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用于家具的有素漆、彩漆、戧金、描金、雕漆等多種工藝。題材也多樣,動物、花卉、山水、人物,“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
大凡民間家具的漆飾比較簡樸,宮廷多追求華麗。農村中常用的家具如衣箱、床、桌、椅多為女子陪嫁物,常用紅色漆,色調明亮、熱鬧,擺在房中喜氣洋洋。士大夫的書房、各室和園林中的樓榭,所用家具多求淡雅天然的情趣,用中間色調的漆飾,如淡赭,或直取木材的本色。寺院殿堂陳設多用紅漆描金或戧金,與金身佛面相呼應。
四十年前,楊耀先生在我國明式家具研究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提出了“明式家具”這一界說。家具史上的這個科學概念,指的是我國十五至十七世紀具有一致的時代風貌的家具;王朝的更易不是區劃的標志,直至清代康熙朝的不少作品也具有明式家具的特色。我們在這篇短文里只是舉明代家具的一些實例說明了自己的看法,不等于對全部明式家具的論述。但是即使這樣,也可以看出,明式家具作為我國古典家具的代表,成就是很高的,值得進一步去發掘和研究。
也應該指出,明式家具既然是一定的社會物質文化的產物,是一種歷史現象,有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因而不可能件件精美,必然是瑕瑜互見的。研究工作應該堅持分析的態度,才能推陳出新,為創造新時代的家具風格作出貢獻。我們這篇短文只是就主流談了幾個問題,比較全面的分析只能有待于另外的機會了。(作者:陳增弼)
- 上一篇:唐人情感的載體 屏風
- 下一篇:古代嫁妝的家具 紅妝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