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梨“打打”,小板凳里的溫暖回憶!
打打,是眼前這把似曾相識的小板凳,是溫暖冗長的留守回憶
創作“打打”的時候,麥子又把兒時那些光陰過了一遍。草稿紙上一筆一畫,深深淺淺,雛形一會像記憶里姐姐養的小狗“打打”,一會像媽媽遠嫁過來陪嫁的小板凳。
在麥子的潛意識里,“打打”應該有小狗的歡脫活潑,又有小板凳的扎實沉穩。在她面前,你放松著所有情緒。你想把那些因為開心,而綻放的眼角褶皺,因為難過而偷偷抹去的淚水,毫無保留地,交給她。有她在,驀然發現,時光有趣,日子安心。
紙簍里裝滿了各種形態的“打打”雛形,那些麥子都不滿意。對太多人來說,乍眼一看,那只是一把隨處可見的小馬扎。在麥子心里,這把小凳子,關聯了童年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快樂:那個年代留守孩子的等待、希望和愛。無論以哪一種形態去呈現,在他眼里,始終差了一點。
設計過程中,對于工藝的精細嚴格,和對“打打”沉重的情感寄托,無時不刻地拉鋸著麥子。作為設計師,麥子一遍遍地,想要在情感和設計上,實現一種接近完美的平衡。這把小板凳,從木質選材,到形態結構,不僅要扎實托住坐在上面的人,更要負重起一個關于愛和陪伴、沉重的命題。這個命題,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
設計定稿的時候,麥子吁了一口氣。多年之后,童年里那場留守時光,在一把叫做“打打”的花梨木制小板凳上,定格了下來。
打打,是人生的一束光,從童年一路照到現在
那個年代的父母,總是忙于生計,早出晚歸。可在麥子兒時的這段時光里頭,因為有了打打和姐姐們的陪伴,少了幾分寡淡乏味,多了幾分趣稚生動。
從廣西遠嫁而來的母親,是當時村里唯一的大學生。天氣好的時候,母親會把小桌子搬到家門口的空地上,麥子和姐姐們帶著各自的小板凳,圍坐母親身邊,聽母親講書本上的故事。故事里面,有外面的世界,有別人不一樣的生活。這些故事,在麥子心里,點點滴滴地積攢,構建了另一個世界。他心生向往。或長或短的故事,滴滴答答地澆灌了麥子心中那顆若隱若現的幼苗。
他開始對畫畫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好。母親竟也隨他,不顧當時拮據的家境,砸鍋賣鐵支持他。多年之后,麥子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是那些言傳身教的故事,還是母親的傾力支持,讓他破釜沉舟地成為一個設計師。
但他唯一清晰記得的,小板凳和“打打”相伴的日子,在往后的人生路上,成為一束溫暖和煦的光,讓他看得見前方的崎嶇不平,卻也看到了愛和善。麥子目光堅定如炬,他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行業潮流的飄忽不定,商業化的巨大紅利,也拉扯不動一顆虔誠設計的赤子之心。
2014年,閱梨經歷了一場涅槃重生的火災。除了一些財務的損失,所幸沒有人員傷亡。這場大火,照亮了一些人的善良和閱梨往后要走的路。在這個時候,麥子想把“打打”送出去作為孩子們的新年禮物。當被告知閱梨員工和經銷商孩子,總數一共1000把的時候,他沒有猶豫,擺了擺手,送吧,全都送。這也是芳姐(河北站媽媽)覺得難以置信的地方,作為終端銷售員,她清楚知道,一把“打打”的價格。但當時的她,并未深究,價格幾千塊一把的打打,跟她所承載的相比,猶如鴻毛。
就這樣,一千把打打,趕在春節之前,被陸續送到遍布全國各地的,一千個不同的家庭里去。打打,陪著這些孩子,見證著浮生百態,人情冷暖。見證著身處其中的孩子們,或放聲大笑,或傷心流淚,或堅信,或懷疑,或雀躍,或沉默。看著那些孩子終于舉重若輕,成為一個個懂事的“大人”。
延伸閱讀:瞧瞧那些與時俱進的椅子
告訴我,這四年,你過得好不好?
四年了,麥子畫了幾千上萬張設計圖紙,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家具。每次看到“打打”,他心里總別有一番滋味。那只豐滿了他童年的小狗,那把陪伴了歲月的小板凳,那一千張送到孩子們手里的“打打”,給孩子們帶去了多少歡笑與眼淚。
五月份的順德,炎熱已先于其他地方侵襲而來。和著心底那一份炙熱,麥子發起了“打打”故事征集活動。麥子珍視著這四年間,一千個家庭里,每一個孩子的喜怒哀樂,如同父親珍視兒女每一個微笑、每一顆眼淚一般。
關于“打打”的故事征集收獲了熱烈的響應。可這對麥子來說,還遠遠不夠。閱梨派出了一支小分隊,踏上了北上的路,開始了輾轉上千公里的、 關于愛的走訪。
他們從初夏的燥熱,沒有任何過渡和銜接,一下子跳到了另一種體感和溫度的異地他鄉。他們敲開了四年前每一個收到“打打”的家庭的門,看到了歲月在“打打”身上留下的各種各樣的痕跡,那些“打打”見證的每一寸時光,記錄著孩子長胖的每一斤兩,長高的每一公分;看到了每一個變得“成熟”的稚嫩面孔,收集了每一份快樂和難過。他們發現,關于愛和善,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比想象的更多。
如果你問麥子,做這些的意義是什么。送出一千把“打打”的四年后, 派出閱梨小分隊,12天不辭辛苦地重復出發抵達。
或許對他來說,他從來不去想所謂的理由。就像他說的,很多事情沒有理由,專心喜歡,專心地做。就像他設計的每一件家具,都承載了他對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是他豐沛情感和精神的外延。他急不可待地,想通過家具,把那些溫暖和愛,帶給人們。而這途徑幾千公里的周折,也成了一場他和一個企業的,關于愛和責任的修行。
這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