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猶豫十年終入電商 動機與未來在哪?
去年11月份,在北京五棵松宜家的一家體驗中心開業,相對于以往宜家賣場,這個體驗店的規模不算大,但對于宜家卻意義非凡,這家店標志著宜家在轉變以往的銷售策略,開始嘗試線上的銷售方式。

宜家進駐中國是在20年前,比電商起步還有早,在2008年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彼時電商們購物狂歡節還沒出現,宜家內部曾經討論過是否通過電商進行銷售。這樣的提議被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否決,作為從瑞典起家的冰原人來說,謹慎是坎普拉德一貫堅持的原則,而這一堅持就是十年。
坎普拉德曾經在《一個家具商的誓約》中明確提到,一步登天的計劃往往導致一個公司的覆滅。實際上雖然現在宜家不急于擴展線上,在其前期卻是依靠郵購起家。在家具市場中,不支持電商渠道的家具商還是很多的。在2013年國內頂尖家具品牌聯合推出“禁止令”,明令禁止旗下賣場的商家宣傳電商的狂歡購物活動。這也就不難理解宜家對于電商的抵觸了。
其實宜家不愿意布局電商還有其他原因,宜家商場內配套的宜家餐廳,其一年的營收比得上美國第二家披薩店的全年營收,而宜家如果選擇擴展線上業務,線下店面人流量必定會受影響,也會減少其餐廳帶來的營收,這是宜家不愿意看到的。
除此之外,宜家入駐線上商城還要有諸多的考慮,是自建站點還是依靠其他平臺?物流外包還是自己做?如果宜家要自己做物流,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形成完善的配送系統的還會增加成本,如果選擇第三方,宜家并不能保證產品在運輸途中是否會損壞,從而降低消費者對宜家品牌的信任。
那么既然弊端這么多,基本不靠線上盈利的家具行業,宜家為什么還會選擇布局線上呢?一方面是由于,競爭對手的緊閉,近年來許多的大型家具品牌或多或少的模仿宜家的情景式購物,并且在其基礎上更加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宜家自己也意識到,情景式購物將不再是宜家制勝法寶,宜家繼續拓展新的吸引消費者的方式。
其二,宜家產品銷售額增速放緩,作為新興的購物方式,網購占據著年輕人絕大部分選擇傾向,墨守成規不再成為宜家拓展新用戶的有效途徑,宜家需要更加急迫的尋找和開發新客戶群體,才能保住自己的營收。
只是電商發展的今天,已經不僅僅可以理解為網上賣貨,各個電商平臺早已推出了交互性更強的玩法,連跨境電商都已經風生水起,只是不知道現在入局的宜家是否還能后來者居上。
(作者:三三小益 原標題:“宜家猶豫十年,終于下定決心,現在進軍電商是否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