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具設計的解決之路
現在做家具是在當代工業化基礎的條件下進行,高度發達的工業加工能力使我們與祖先在面對硬木時已不在一個臺階上了。開料、干燥、開榫卯、雕刻、打磨、涂裝等技術,現代工業加工完全有更好的辦法。
我們有機會見到并用比前人多很多的珍稀木材。這不要說在交通貿易都閉塞的明清,就是民國和改革開放前都沒可能。如果不是改革開放、不是全球化、不是WTO,我們也沒有條件看到。更多的木材,為今天傳統家具設計的繁榮提供了可以實現的基礎。
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居住條件的改善,也為家具設計提供了可以充分展開的陳置空間,設計有了更好的發揮場所。同時,在民族復興的大條件下,民族文化的話題會吸引更多人關注。通過更多人參與探討,對于中式家具設計的問題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接著說解決之路。也就是藥方,這是最難的。
方子之一:改變對中式家具特別是紅木家具的財富觀。
首先要還原家具的物質屬性。家具是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具,我們現在更多稱之為“日用品”。使用,本來是家具的第一屬性。不知什么時候開始,買家具也像買股票一樣,引起了大家的財富熱情。的確,名貴硬木這些年升值了不少,對于這點的關注已經超出了對家具使用價值的關注。如果大眾對中國傳統家具紅木家具的這種財富觀不改變,生產者就會繼續制作偏離本身屬性的產品。當然,我們這個時代在金錢里迷失的也不止這一點。如果消費者一心只想到財富,沒有其他要求,生產者也很難提高。
方子之二:改變對紅木家具的文化觀。
文化是家具的第二屬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在長時間歷史進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起居文化,家具則是起居文化的代表。所以,第二點要做的就是還原家具的文化屬性。中國傳統家具代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的美和傳統道德。現在做的明式家具,基本是仿明代家具。但如果把兩者放在一起,就可以明顯看出其中的差異。為什么?就是文化不同了。如前所述,含蓄和內斂是中國典型美的要素,這在明代家具以及很多清代家具都有體現,但在今天的中式或紅木家具中找不到。現代要求的是外露、張揚,多數人認為這是“美”,所以含蓄不再。再者,過去不同地區不同的起居文化,反映到家具中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家具。所以有:蘇作、京作、廣作,還有晉式、徽式等。今天,從南到北自東向西全國做的紅木家具都一樣,嚴重缺乏地域特點。沒有地域特點也就失去了地方文化特征。如果這些不能回歸到原點,仍難有好設計、好家具的出現。
方子之三:制作者需要從精神上回歸。
前面很多是針對大環境提出的,下面更多則是對生產者而言的。今天的中式家具制作者做的是中國古代款式的家具,但很多人對于中國古代的文化一無所知。明為何?清為何?這些不同形制的家具產生于哪個時代,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統統不知。給了圖紙就仿著做,所以出來的東西只能是照貓畫虎,徒有其形而無神。這非常可怕。我們這個時代做的中國傳統家具很多都缺少了神,沒有靈魂何來"神韻"!因此,制作者必須從精神上回歸過去,重新拾起祖先對于造物的崇敬,對于制作的尊重。比如雕刻問題,過去一個學木刻雕花的,起碼要做三年的學徒。雕刻技藝的使用十分謹慎,也十分考究。所有今天能看到明清兩代在家具上的雕刻作品,藝術水平都非常之高。現代有了電動工具和雕刻機,泛濫在家具上比比皆是的雕刻圖案粗制濫造,不堪入目。更有甚者,把一件家具從頭雕到腳,沒有一處能下手,何來對“物”的尊重?
方子之四:多一些創新精神。
前面提到傳統家具生產企業研發的能力不足,是當前的大問題。很多企業根本談不上設計研發,主要依靠的就是幾張圖紙,照著做了就賣,文化從何而談?所以第四個藥方就是紅木家具生產企業要加大在研發創新上的投入,這樣才可能有當代中式家具的未來。
(作者:陳寶光 中國家協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