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cite id="lz59x"></cite>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video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video></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del id="lz59x"><span id="lz59x"></span></del><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ideo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video></var>
<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var><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span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span></menuitem><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ins id="lz59x"><span id="lz59x"></span></ins>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嶄露頭角!這些國產家具品牌設計變美了

導讀:
依靠“設計”打響名氣的品牌,更容易聚集有相同審美的消費者,但很多時候離這些消費者最近的,并不是品牌的經營者。

3月6日,上海展覽中心二樓兩側的過道上,一個3米×3米的小隔間被刷成純白色,擺著一套實木茶幾、兩個柜子。這是謝文濤第一次以參展商而非觀眾的身份參加“設計上海”,他的展廳門口擠滿了前來詢價的人。“我們去年才成立,目前產品都還在打樣,沒有定價,這些家具都是17位木匠師傅純手工打出來的。”謝文濤興奮地將名片遞到一位觀眾手中,上面寫著他品牌的名稱“溫諾”。

在相距不遠的一個走廊中,名創優品同樣是該展會的新人。它的展廳面積是溫諾的4倍,其中有一整面墻是屬于“設計師”的——黑白照片下的國籍表明他們來自丹麥、德國、挪威、瑞典、芬蘭、西班牙、韓國等國家。

“去年我們成立了名創設計研究院,簽約了6個中國設計團隊和10個國外設計團隊,每個月會推至少10款原創新品。”展臺的工作人員說道。

“設計上海”的主辦方Media 10展會公司來自英國,2013年舉辦第一屆展會時,它的目的是為國外家具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搭建平臺。然而,在今年的展會現場,溫諾、名創優品這樣的本土參展商有93個,幾乎占到總參展商的1/4。

這個比例也出乎主辦方的意料。“你可能不會相信,2013年策劃第一屆設計上海的時候,我是想要邀請一些本土設計師品牌的,畢竟是開在中國的展覽,但找了一圈只聯系到3個。”設計上海的總監譚卓回憶道。“當時我很困惑,中國這么大的家具市場,為什么就沒有幾個優秀的家具設計師呢?”

原創設計品牌 

從3到93,反映出的是整個中國家具產業“設計意識”的覺醒。如果說此前“設計”僅僅是一種小眾的審美和趣味,代表著最時髦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今的變化是,整個家具制造業似乎都愿意談論設計,從業者們能隨口報出幾位明星設計師,并以自己展廳的墻上貼著他們的照片為榮。

消費者的意識改變是一個原因。僅僅買一件能用的家具已經不夠了,它還要有設計感。“有一點很重要,人們對賣場里千篇一律的家具樣式感到厭倦,這就促使中國的家具商們開始思考,設計對家具銷售的價值是什么。”譚卓說。

“設計”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在購買家具的決策里曾長期缺失。人們喜歡去線下家具賣場,采購完地板和涂料后,順便逛進家具店。在一二線城市,時髦一點的年輕人會去兼具設計感和性價比的宜家。如果你打算在大件家具上“奢侈一把”,意大利經典家具和中式紅木家具幾乎是僅有的選擇。前者意味著西方貴族式的華麗與富貴,后者可以用來收藏,以待升值。

一場家具業的變革正在悄然掀起,較早有“設計”意識的品牌嘗到了甜頭,其經營者也是最早接觸到“米蘭家具展”這樣國際設計展會的人——少量在海外留學的設計師,以及進口品牌的中國代理商。

厲建偉屬于后者。在創立家具品牌HC28之前,他曾在國內代理一個法國家具品牌十余年,海外留學和做代理商的經歷讓他見識到國內外家具業的巨大落差。

HC28創始人厲建偉 

HC28創始人厲建偉,從代理商到建立自己的工廠和品牌,完成了蛻變。

“國內的木質和板式家具相似度很高,要么就是仿照進口品牌的風格,工程師直接拿過來按照外國的樣子改一改,然后就上流水線。”厲建偉對《第一財經》雜志說,出于對這種現狀的不滿,2007年,他與一位法國設計師開始籌劃,在北京距離天安門廣場28公里的馬駒橋附近找到一家小作坊作為生產基地,產品的設計則與知名設計師合作完成。最初,HC28合作的多為歐洲設計師,如法國室內家具設計師Francois Champsaur和Christophe Delcourt,后來又加入了黑川雅之、梁志天、周宸宸等東方設計師。

都匯里設計的椅子 

設計師Christophe Delcourt為都匯里設計的椅子。

厲建偉為HC28定位的設計風格是中西結合的現代家具,“和同為現代風格的進口家具相比,HC28更具東方氣質,比如西方現代極簡風格更多使用黑白灰,結構上有棱角更有個性,而HC28的色彩更豐富,比如會用彩色的烤漆,在形態設計上更圓潤、含蓄,不怎么用玻璃這種冰冷、直白的元素。”厲建偉說。

 班蘭

HC28東莞店室內

同樣鎖定了“現代”設計風格的還有“班蘭”,2013年韓軼從室內設計轉行,創立了這個家具品牌,以綜合材料為載體、深沉色系為主題。韓軼拒絕用“新中式”形容班蘭的風格,“班蘭的設計可能在第一眼看來是普通的,它的造型不夸張,這正是基于中國藝術的精神,要雋永、耐看,但這些元素本身并不等于中式。”他對《第一財經》雜志說。

 班蘭創始人韓軼

班蘭創始人韓軼,從室內設計轉行創辦家具品牌

“有的設計師來談合作,我一看設計的都是圈椅啊什么的,把古典家具那一套做一個簡化和材料更新,就稱其為新中式。”韓軼略帶無奈地說。這個風格曾經是很多本土家具品牌都樂意使用的,但在這次的采訪中,HC28、班蘭這樣的家具品牌都極度抵觸“新中式”這個詞。他們更愿用“古典”和“現代”來界定家具的設計風格,而不是歐式、美式、日式等,也不認為有某個元素是為中國市場做設計時必要的。

“設計語言是世界的。”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如是回答。

在這一點上,品牌和消費者似乎達成了一致,尤其在更年輕的消費市場上。2010年前后,國內興起了一批本土家具設計品牌,比如梵幾、木墨、木智工坊等,它們大多將“獨立設計”作為品牌的核心,產品多使用木材,崇尚自然、簡潔的風格。

網紅店鋪的流行刺激了家具業的轉型。“2013年我剛從國外回上海時,走在路上看街邊的咖啡館、服裝店之類的,沒幾家有設計感的店,但是近兩年街上多了很多漂亮的網紅店,里面擺的一些家具都是正版進口的。”譚卓回憶。

由于這樣的材料、配色和造型都讓人聯想到北歐、日本的家具和生活品牌,因此受到了很多年輕消費者的追捧——這些消費者對于設計的認知多從宜家、MUJI等品牌獲得。

只不過,被打上這種標簽,成了很多本土品牌的新煩惱。

“我們的困惑在于,一些消費者會把吱音定義成網紅品牌或流行品牌,但其實我們是非常嚴肅地在做設計。”楊熙黎對《第一財經》雜志說。2013年,她從日本留學歸國后,與設計師朱暉共同創立家具品牌“吱音”。公司的產品展示頁上,有馬卡龍色、素色的沙發,有單一深色系、鮮艷彩色系的柜子,許多單品的主材料是木頭。“說起來也是沒有辦法,北歐人和日本人已經把原木色、簡約色都拿走了,就變成只要我們一出白色系列、原木色系列、彩色系列,就好像是北歐和日本風格的。”楊熙黎說道。據她觀察,反而很多國外消費者會認為吱音的產品中有東方的唯美感。

 吱音創始人楊熙黎

吱音創始人楊熙黎,這個品牌從電商平臺開始,逐漸發展到線下店

“我們更愿意把吱音的設計風格歸納為‘a lovely surprise’,可以說是一種東方式幽默,簡單、含蓄,讓人會心一笑,有所啟迪。”負責把控產品設計的朱暉說道。今年,他們還新推出了兒童品牌“枝芽”。

 吱音家具產品“自在柜”。

吱音家具產品“自在柜”

在線下店的打法上,這些品牌與傳統家具廠商也有所不同。目前吱音的7家線下店鋪的多選址在shopping mall而非家具賣場,以便讓更多年輕消費者了解到自己——雖然這里的垂直流量不比傳統家具賣場。

 吱音黑逗沙發和潛水茶幾“小黃人系列”

吱音黑逗沙發和潛水茶幾“小黃人系列”

這看上去確實是一個亟待被發掘的風口,且已經被反映在電商銷售數據上——2014年吱音網店的營業額突破1000萬元人民幣;2015年淘寶上線家居欄目“極有家”,當年雙11期間,廣東佛山的家居品牌“林氏木業”的線上銷售額達到6.1億元。

人們對家具的整體審美升級了,這背后是互聯網家居媒體的設計意識傳播。“從2015年開始做家居內容的生活方式類公眾號突然猛增,出現了很多KOL,那年還出現了很多家裝綜藝節目,比如《暖暖的新家》。”好好住CEO馮驌對《第一財經》雜志回憶道。2015年好好住App上線后,馮驌發現許多用戶愿意在裝修時聘請設計師,提供從硬裝到軟裝的設計建議,這也成為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活躍于展會的原因——室內設計師成為家具銷售的一個新渠道,而展會可以聚集更多的室內設計師,以及有獨立審美的消費者。

愿意為設計買單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了,互聯網創業者也發現了這一點。舒為是家具行業的闖入者。她既不是設計師,也沒有代理過品牌,卻創立了原創家具設計品牌“造作”。

 互聯網家具品牌造作創始人舒為

互聯網家具品牌造作創始人舒為,被認為是這個行業的闖入者

“2014年僅宜家中國的流水就接近100億元,可見市場很大。”舒為在一次采訪中提到。在她看來,巨大市場背后的家具研發卻非常原始和盲目,因此可以從原創設計這個點切入市場。

和梵幾、吱音不同,舒為想做原創設計中“大而美”的生意,也就是SPA模式——融資,請上百位國內外的著名家具設計師入駐,比如法國設計師Noé Duchaufour Lawrance、瑞典設計師Claesson Koivisto Rune,和擔任造作藝術創意總監的意大利設計師Luca Nichetto。這些設計師為造作帶來各種風格的產品設計,并在作品上印上自己的名字,這些產品會被統一拿到與造作合作的工廠里生產。

相比于風格,這家公司更在意設計如何介入到消費者的使用過程中。“風格是產品要素里面非常薄的一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用戶的使用場景和使用意圖、空間的尺度、材質、技術實現性、設計語言等,都需要在設計時考慮進去。”舒為告訴《第一財經》雜志。

2014年和2015年,造作先后拿到1500萬元人民幣和1500萬美元的融資,2017年5月又完成了2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那時造作已有468個標準產品單位(SPU),超過2000個SKU,客單價接近3000元。起初這些產品只在網上售賣,后來造作開始布局線下零售店,僅2018年就有9家門店開張。舒為稱“造作已經到了可以規模擴張的階段”,CMO王賦也表示,造作將在未來3年開設100家實體店。

 造作位于杭州大悅城的線下店鋪

造作位于杭州大悅城的線下店鋪

“大多數選擇我們品牌的用戶并不是因為便宜,也不是因為貴,而是選擇造作這整個流程的標準,并且價格可以承受,品質可以接受。”舒為在一次采訪中表示。這意味著它需要更加關注服務,而不僅僅是產品本身。

吱音最初并沒有資本背景,是電商平臺給了它實現“性價比”的機會。成立的頭幾年,售賣幾乎全部在線上完成,這就省下了開門店、找經銷商的成本。“此外,產品的設計也完全來源于內部團隊,我們不會以設計為名給產品加過多的溢價,一般是工廠根據我們提的制造要求給出報價,在此基礎上增加一點利潤,就是定價了。”楊熙黎說道。目前吱音天貓店鋪中銷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799元的實木餐椅、259元的小芭蕾梳妝凳和399元的懶人沙發。

并不是所有的創業者都像HC28和班蘭那樣,有足夠的資金和精力建設自己的工廠,而找到一家愿意接原創設計小單的工廠,比想象中要難得多,這導致很多設計產品在投入市場前便夭折。

“有些產品看似簡單,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需要做出非常精確的尺寸,但從工廠的生產角度看,差1°都能讓工藝流程簡單許多,這就需要和工廠交涉、磨合。”楊熙黎說道。

最初楊熙黎跑遍了上海周邊的小作坊,以及一些外貿工廠,但后者多走流水線生產,產能趨于穩定和飽和,不愿意生產像吱音這樣有特殊設計需求的產品。

通常來說,大工廠對家具的起訂量要求很高——實木家具幾十件起,椅子類的上百件,金屬類的起訂量甚至要上千。小作坊的起訂量要求低,但是交付時間和質量非常不穩定,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周邊的小型工廠由于環保不達標正在陸續被清退,進一步增加了生產的不穩定性。

“為什么意大利源源不斷地有各種風格的品牌出現,因為原料供應商和工廠愿意接小規模打樣的供貨量,這就給了行業創新的空間。”譚卓說道。

直到2014年楊熙黎才找到第一家達成合作的外貿工廠,據她回憶,后來合作的廠子很多是因為廠長開始有危機意識,畢竟外貿的訂單正在縮水,因此對原創設計品牌的重視度提高了,加上很多接管的“廠二代”有留學背景,對原創的接受度也更高。“一旦廠長發話了,工廠的配合度就會非常高。”楊熙黎說。

造作也傾向于與“廠二代”或者有年輕接班人的工廠合作,他們更看重本土市場,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制造端的變化,盡管從比例上來看,發生這樣轉變的工廠仍是少數。

但即便自有工廠,推動設計產品落地也非易事。班蘭的第一批產品打磨了一年才開始售賣,期間韓軼花了很多精力在扭轉工人的心態上。“最初,我們每周一晚上要組織員工看紀錄片《超級工廠》,還會帶他們去北京和上海,看設計類和家具類的展,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坐飛機。”韓軼說道。經過了這樣的磨合,班蘭2016年、2017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均在100%以上。

 家具魯班幾
海棠幾 

班蘭生產的家具魯班幾和海棠幾

制造鏈的不成熟同樣影響設計師。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與造作合作的一百多名設計師絕大部分為外國設計師。“其實有很多中國設計師去找造作,甚至免費提供設計方案,最終都沒有合作成功。”一位設計師告訴《第一財經》雜志。

“造作不會在主觀上偏向與國內還是國外的設計師合作,設計師都是通過平臺申請。”舒為解釋道,“但除了設計風格,我們還要考慮產品的可量產性,與設計師溝通磨合的效率,還有其優化生產方案的能力,比如怎樣設計才能隱藏掉一個五金件。”

據舒為觀察,國外設計師在校期間便有很多機會接觸相關產業,比如到玻璃工廠學習吹玻璃,因此他們會知道一款家具從平面到立體的實現過程。“國內的部分設計師在工業技術上的知識還不夠成熟。”

韓軼有同樣的困擾,“我們在試圖招聘一些年輕設計師時發現,有的人連材料的規格和特性都不怎么了解,設計能力僅限于產品的外觀。”

這樣的“錯位”與中國設計教育起步晚有關。在過去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設計師們往往缺乏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對于國內制造環境的了解、新材料的研究以及設計方法的討論。

這也許是為何大多數設計專業的學生選擇去海外深造的原因。王旭是家居生活雜志《安邸AD》的編輯總監,自2015年起,《安邸AD》每年會與“設計上海”合作推出“中國設計新星”,并在參展的10位選手中選出一個最佳設計團隊,于“設計上海”公布。在今年的評選中王旭發現,入圍的年輕設計師幾乎都是從海外學習歸來。“我們的兩位國際評委對此都十分驚訝,這在全球來講都算是一個特有的現象。”王旭說道。

但中國設計師有自己的優勢。“中國設計師更懂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這是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決定的,會體現在設計的深層次中。”設計師周宸宸說道,他曾在2015年設計了名為“Oriental Series東方系列”的家具。在一次演講過程中,周宸宸擺出3把木質椅子,材質都為白蠟木或白橡木,它們分別由意大利、北歐和日本的設計師設計。

扶手椅Bold Armchair 和邊桌Bold Side Table 

設計師周宸宸為HC28設計的扶手椅Bold Armchair 和邊桌Bold Side Table

“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這3把椅子并沒有很大的區別,但當你解釋說,其中一把椅子放在日本的環境和文化當中更適合,他會覺得好像真的是這樣,雖然都是現代的椅子。”周宸宸說道。

“不過同時我也想提醒下年輕人,出國之前要好好考慮自己真正適合去哪個國家,因為不同國家的設計風格是非常不一樣的,意大利、北歐、美國各有各的風格,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到,從不同國家留學回來的人,他們的設計風格有很大的差別。”王旭補充道。

家具品牌開始重視設計了,這讓設計師這個職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他們能為家具業帶來多少價值,很難有量化的標準。

比如與明星設計師合作的品牌,究竟是看重設計師的能力,還是看重其“明星光環”為品牌帶來的關注?恐怕后者占了很大的比例——明星設計師的照片墻成了一種新的品牌推廣方式,產品本身是否真正原創則很難說清。另一種“成名”的做法則是讓產品獲獎,最明顯的是德國iF設計獎,把所有獎項打包算到一起,2016年獲獎的中國作品有174件,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飆升至587件。

2018國際設計獲獎數 

延伸閱讀:恒潔與三棵樹上海再建總部 寓意何在?

在展會上,一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感嘆道:“品牌靠明星設計師,明星設計師靠獲獎,獲獎靠在業內打廣告提高知名度,但這些明星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就一定賣得好嗎?又有多少消費者知道這些明星設計師和獎項呢?”

有一點可以確定,買家具并不像買衣服,除了外觀設計,還要考慮環保、售后、物流、安裝等。在譚卓看來,做家具品牌是無法繞開線下渠道的,除非只做小件物品,人們購買沙發和床等大家具的時候,還是更信任摸得著的產品。“只做線上不足以向消費者說明,你的品牌和其他品牌在品質和設計上差在哪里。”

家具產業說到底,仍是一個復雜且傳統的制造產業。

和大多數本土家具設計品牌相比,造作在融資和開店的速度方面算是疾行者,其戰略也幾經調整。“2018年年底我們決定放慢線下店的開設速度,今年會上新更多的原創小件商品,也會更加強調全屋配置。”舒為告訴《第一財經》雜志。成立5年多來,經過幾輪對供應商的調整,造作逐步提高了產品質量。

如何在保持原創推新頻率、門店擴張速度的同時兼顧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是很多本土家具品牌都在焦慮的。比如不少品牌在物流、安裝、售后等方面采取外包,但這些環節往往也是人們購買家具的最大痛點。“買了一款沙發,使用不到一周就開始晃動,聯系客服以后他們說是安裝問題,但安裝的人又說是出廠質量的問題。”一位消費者向《第一財經》雜志抱怨。“可是退家具又不像退一件衣服那么方便,退貨的包裝、物流都要自己掏錢。”

依靠“設計”打響名氣的品牌,更容易聚集有相同審美的消費者,但很多時候離這些消費者最近的,并不是品牌的經營者。很多家具品牌的線下店,承擔的角色更多是作展示和宣傳,并引導客人在線上下單,店員的服務與品牌形象直接掛鉤。可見原創設計如果只是做家具品牌的一個環節,并不能解決所有環節的問題。

另一個設計師和家具設計品牌都繞不開的話題則是抄襲和仿造。

2017年,設計圈曾被一篇名為《原創已死》的文章刷屏,其作者為NUDE衣帽架創始人沈文蛟。原創被抄、維權無門是很多設計師的心病。

“直到今日,我都認為吱音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是同行,而是抄襲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底線,直接明目張膽地說是在仿造你,同時也很會在電商平臺上包裝自己。”楊熙黎說道。

在韓軼看來,品牌花精力在“打假”上并不十分劃算。“即使你申請了專利,收集了證據起訴它,花將近一年時間和大量的資金打官司,贏了以后對方把公司名一換,接著抄,但你在這場官司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哪還有心思研發產品?”韓軼說道,“但是話說回來,在其他國家制造業發展歷史的特定時期,抄襲仿制都存在,真正不可復制的,是品牌的基因和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

入行更早的厲建偉同樣經歷過類似的苦惱,他認為這樣的處境也對原創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你不能只依賴幾款暢銷品,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才能提高自身的辨識度,分散‘被抄襲’帶來的經營風險。還可以在用料和樣式設計上提高復雜性,這樣就能增加別人抄襲的成本。”成立5年后,2017年HC28基本實現了盈虧平衡。

今年“設計上海”的班蘭展廳門口,韓軼執意立一面3米高的白墻,上面寫著4個大字“中國制造”。

(作者:鄧舒夏 張云亭   原標題:“終于,國產家具美一點了 |YiMagazine”)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