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紅木家具設計38年 “軟體紅木”開行業新風
時間倒回到2016年10月10日下午,在北京老舍茶館,當蕭廣鐸靦腆地走上臺接過頒獎嘉賓手中那張《中華木作大師》證書時,有那么幾秒鐘,他緊張得不知道說什么好,原本腦海中已想好的發言稿,此時卻變得一片空白。這位不善言辭的大師,斷斷續續發表了一番獲獎感言。臺下熟悉他的同行打趣道:“這與平日在車間干練、果斷的蕭廣鐸截然不同。”
2016年2月,平時沉默寡言的蕭廣鐸受邀參加了第二屆中華木作大師、中華高級木作師的推舉評選活動。在紅木家具行業沉浸了38年的他,從未想到要參與評選和同行競技,但是憑借多年對紅木家具設計的癡迷、專注和奉獻,他最終從200多位參評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獲得“中華木作大師”稱號的14人之一。
設計一款家具,蕭廣鐸往往要修改圖樣上百次。資料圖片
苦心鉆研 新理念一改紅木家具古板形象
循著“哐哐”的敲打木頭聲音,筆者走進合興奇典居的車間。一張工作臺旁擺著木凳、木桌的原料以及鋸子等,而地上則滿是家具的半成品、木屑和工具,此時蕭廣鐸正拿著錘子在對著一張椅子敲打。
“就連最高級的木工師傅都看不出椅子有哪里不妥,但蕭總卻看到了,正在做微調。”在一旁的合興奇典居的企劃經理朱美冠解釋道。
14歲學木工,23歲有了自己的家具廠,至今,蕭廣鐸一直與紅木打交道。38年的時間,他將自己的青春、熱情、專注、堅韌都奉獻給了這個行業,他對家具的熱愛超乎尋常,在外人看來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很小時候,我已經對木頭木工很感興趣。當時上學的必經路上有一家木農技社,每天上下課,我總愛站在門口,看里面的工人制作各種木制品。久而久之,我也對木工產生了興趣。”回憶起如何走上紅木家具設計的道路,蕭廣鐸依然記憶猶新。
中學畢業后,他很自然地追隨著自己的興趣,投身在木工行業。像大涌許多紅木家具企業老板一樣,蕭廣鐸也經歷過家庭作坊、合伙開廠、單飛創業的過程,隨著年月的沉淀,他不僅精于木工手藝,更慢慢開始醉心于家具款式的設計。
2000年時,蕭廣鐸提出了“軟體紅木”概念,設立了自己的布藝車間。通過古為今用、中西合璧,他把自己對現代生活的感悟和追求融入了中國紅木家具的古典、莊重中,助紅木家具擺脫了傳統古板的形象。
癡迷設計 為“清明上河圖”家具傾注所有熱情
“軟體紅木”的概念,在當時很多同行看來是“不安分”的。然而就是這份“不安分”,令他探索出了紅木家具企業另一條發展路徑。
當年,紅木家具市場十分火爆,很多企業理所當然地“擴”字當頭。但蕭廣鐸仿佛置身事外,在低頭全心做自己的產品和作品,合興椅、清明上河圖等經典作品一件件問世。
其中,由12位能工巧匠經過3年精雕細刻而成的“清明上河圖”系列,就是蕭廣鐸對紅木傾注了所有熱情的最好表現。該套家具中,士農工商、814個人物個性鮮明,人物喜怒哀樂好似近在咫尺;83個牲畜形態可掬、特征突出;29艘船只或大或小、或停或靠,忙而不亂;8頂轎子中似有二八佳人,或隱或現、不免讓人浮想聯翩;180顆高矮、種類不同的樹種分布在院落及街道兩旁,房屋店鋪錯落有致、疏密分明……張擇端筆下繁華的汴京城、國家繁盛的經濟景象在一件件家具上呼之欲出,讓人驚嘆。
為了設計這套家具,蕭廣鐸已記不清有多少個深夜仍在揮筆修改圖樣,又有多少個日夜與車間工人并肩作戰。他認為,木頭是有生命力的,經過傳統手工工藝的精雕細琢,最后將其變成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才不會辜負大自然的饋贈。
蕭廣鐸設計一款家具,從最初的構想起步,到完成設計稿,往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此后,要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修改,才完成一個系列產品的設計。外人看到家具成品時,往往驚異于其工藝上乘、時尚新穎,卻難了解到,在產品背后設計團隊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時間。
從蕭廣鐸的人生軌跡看,匠人的烙印十分深刻。然而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卻很簡單:“工匠精神有著更深遠的意思,概括來說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
■一問一答
問:被評為中華木作大師后,工作和生活有變化嗎?
答:沒有多大改變,依舊做自己喜歡的紅木設計和制作,依舊開心生活。但這個榮譽確實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和鼓勵,這38年的付出終于贏來了行業的認同,這點是讓我最高興的。
問:如今您“火”了,有否想過藉此借勢提升公司人氣和銷售量?
答:順其自然吧,并沒有想過專門去宣傳。其實無論我火不火,我們公司出品的紅木家具都絕對是良心之作,對得起消費者,懂紅木,對品質工藝有追求的消費者自然會去甄別、選擇。事實上,這個榮譽也是一種壓力和動力,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對產品更加一絲不茍,不然我就愧對了中華木作大師稱號。
問:許多人都說您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對每一件作品都“錙銖必較”。現在您已是企業老板,產品的事情大可以讓員工負責,您做好管理工作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事必躬親?
答:首先,紅木設計和制作是我的興趣,除非我老到拿不起筆和工具,不然我估計永遠都放不下。我希望將合興奇典居做成中國紅木家具的百年老字號,因此對于品質我是相當重視的。許多人都說我苛刻,但這么珍貴這么好的木材,不把它做成精品,我覺得是糟蹋了大自然的饋贈。
(記者:鄧泳秋 朱美冠 原標題:38年醉心紅木家具設計“軟體紅木”開行業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