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優勢的龍江家具為何拼不過東莞深圳家具?
曾經有位家具企業的老板說過一個現象,廣東省外的經銷商來到廣東選擇家具品牌代理時,往往更傾向于認同東莞、深圳兩地的家具品牌,而對于順德(主要是龍江)的家具品牌認同度較低。
另一位資深的家具行業從業人士則提出相似的情況,在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這類一線賣場中走訪時會發現,入駐的品牌中,東莞、深圳兩地的品牌會明顯多于龍江的品牌。
順德,尤其是龍江,是改革開放后家具行業率先崛起的地方,也是知名的家具制造基地,擁有其它地區不能比擬的配套條件。但從行業口碑及市場表現來看,龍江家具的整體地域品牌效應卻遜色于東莞、深圳兩地的家具品牌。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先天條件優越的龍江家具品牌是如何被東莞、深圳這兩股“后浪”拍在沙灘上?
龍江及其所在的順德是一塊公認的人杰地靈的寶地,在歷史上有深厚的商貿沉淀。相對而言,東莞、深圳的商貿歷史沉淀則要淺薄得多,深圳自不必言,改革開放前本就是個小漁村,談不上歷史,而東莞的歷史雖然更加長久,但由于其面積呈條狀,在商貿流通上的歷史沉淀不能與順德相比。
正因為有良好的先天因素,順德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崛起,而家具產業也是支柱之一。順德家具研究開發院在2014年發布的一份資料顯示,順德從事家具制造行業的達5000多家,從事家具材料銷售商鋪上10000家,主要集中在龍江和佛山新城、樂從。龍江的家具制造業更是名聲在外,因此獲得了“中國家具制造重鎮”和“中國家具材料之都”兩個稱號,據稱,全國每五家家具生產企業中,就有一家是龍江人所辦。
東莞的家具制造業起步要比順德晚一些,在90年代初期,大批港臺地區的家具廠遷入東莞大嶺山、厚街,不僅給這兩個地方帶來大量資金,而且刺激了行業的發展,東莞家具產業的發展由此萌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后,東莞成為了中國家具產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廣東最大的家具出口地。
順德、東莞先后形成的比較完整的家具產業鏈為深圳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在90年代初期,同東莞一樣,大批港臺企業的入駐讓深圳家具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深圳先后涌現了左右沙發、柏森家具、松堡王國、迪諾雅、恒信華典等這些一線品牌,與東莞在出口的優勢上不同,深圳家具的優勢更多體現在設計上。
從三地的家具行業發展歷程及特點來看,龍江家具整體地域品牌效應不及東莞、深圳,有以下兩個重要的原因:
其一,東莞、深圳兩地運作成熟的家具展為當地企業提供了很大的成長動力。厚街的名家具展1999年開始舉辦,展會最初不成氣候,還是依靠抱香港家協的“大腿”才完成布展,但現在,每年兩屆的家具展已經成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家具展會了。深圳的國際家具展最早定位出口,其后轉型,憑借“設計”跟“原創”做主打,特色鮮明,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盡管龍江的龍家具展也舉辦了三十多屆,但相較而言,業內比較看重的還是東莞、廣州、深圳三地的家具展。展會的影響力帶動了東莞、深圳兩地家具企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參展,企業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觸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接收市場的反饋,不斷升級不斷發展,品牌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其二,龍江的家具企業多為本地居民創辦,在土地使用上有天然優勢,承擔的成本壓力不大,因此大多企業都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態。而東莞、深圳兩地的企業則以外來人口為主,沒有“地頭蛇”的優勢,為了支撐成本,這些企業必然選擇走高端路線,同時這些企業的危機意識也更強,對于市場風向的轉變更加敏感。
據統計,順德從事家具制造的企業中,80%以上的企業主要以手工生產為主,生產中、低檔產品的企業在70%以上。順德家具制造企業個人獨資的占80%以上,股份制企業占15%左右,外資企業、集體所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性質的企業不足5%。因此,以龍江為代表的順德家具制造企業雖然在數量規模上獨占鰲頭,但卻缺少規模企業,整體的品牌影響力也不成氣候,在紅星、居然全國范圍的大步擴張中,龍江的家具企業不能跟上步伐,也就漸漸失去了整體的品牌效應。
廣東是中國家具產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而龍江、東莞(厚街、大嶺山)、深圳(龍崗)三地是廣東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基地。在廣東家具制造業整體的升級換代進程中,以產品研發和設計為優勢的莞、深兩地競爭力明顯優于以產業鏈為優勢的龍江。市場會逐漸向有規模的領軍企業靠攏,失去土地優勢和人口紅利的珠三角制造業,正在逐步走向品牌總部、研發總部,龍江的家具產業要實現品牌效應,就不應該再滿足于以生產產品參與市場分工的模式,而要更大程度地向著“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聚集設計、科技、營銷等新要素資源重新參與家具制造業的產業鏈分工。
(原標題: 龍江的家具品牌為什么拼不過莞深?)
- 上一篇:北京家居企業轉移縮影:意風、榮麟等老廠大轉型!
- 下一篇:拐點到了,家具業如何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