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拖垮企業?外力促家具展變革
三月家具展期間召開的某行業會議上,有行業大佬調侃,現在厚街酒店里的服務員都是大媽,年輕的小姐都不見了。這個小笑話,引得現場賓客一陣哄笑。
據厚街本地人介紹,今年的厚街外地人起碼減少了2/3,整個城市的街道比以往冷清不少,如果不是在市中心,路上難見幾個人,連以前常塞車的家具大道都難見大塞車的場面。
古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代的發展速度加快了幾倍,便成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年前,厚街的“家具工廠”地位不可撼動,而十年后的景象,卻是十年前難以預料。
不要說厚街,就是家具展,這幾年也是換了好幾次“角”,轉型在所難免。
從招商→展示產品,這條路有多遠
今年廣東三月家具展,偶遇一位行業老友,談到今年展會的情況,他大吐苦水,直言有部分廠家就是被參展拖垮的,包括他以前的老東家。
他細細的算了一筆賬,拿東莞展舉例,假設廠家拿個300㎡的展廳,光場地費就要10幾萬,裝修費得20多萬,這還不包括設計費、展廳電費等。為了宣傳大部分企業要做宣傳冊,這筆費用沒有10萬拿不出手。
再者前期為展會推出新品,要打樣、設計,中端產品都需要20、30萬的投入。最后,在展會期間,要招待經銷商,請個100、200名經銷商,算上2、3天住宿、吃飯、娛樂的錢,幾十萬又沒了。
花錢時是財大氣粗,而算賬時才知道“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理,從展會籌備到結束,竟花了100、200萬,而很多企業一年可能凈利潤也就1000多萬。一年虧幾百萬,兩年就一千多萬,兩三年一積累,加上現在錢難賺,資金鏈就斷了,這個廠家從此就在展會中消失了。
在今年的展會中,老友的老東家確實沒在參展,不僅如此,前幾年風頭正旺的一批品牌也突然“蒸發”,不見蹤影,如此再細想老友的話,才覺商場如戰場。
眾所周知,參展不僅可以招商也可以展示品牌,是絕佳與經銷商“親近”的機會。
然,招商的成本越來越也成為參展企業難以明說的“痛”,加之現經銷商的在展會期間的開店意愿逐年下降,廠家參展的目的也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招商往產品展示演變。
經銷商和廠家的改變,也從一個層面上倒逼家具展會進行調整:從提供招商平臺到提供產品展示平臺。這兩者的差別在于,招商,重點落在營銷上,自然是越多廠家參加越好,而展示,則要求展會更具特色。
相關閱讀:東莞名家具展落幕 跨界整合全產業鏈
從米蘭展看家具展走勢
除了吐槽展會拖垮廠家,老友還表示,現在很多家具展都跟廠家產品設計跟風一般,每個展會基本都是粗制濫造,特色不明顯,甚至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特色可言,大部分展會魚龍混雜,什么牌子都有,容易讓參展的經銷商上當受騙。
要說起家具展,最值得借鑒的便是米蘭國際家具展,說不好聽一點,國內的家具展基本都是米蘭展的“復制”版,不過這個“復制”卻似“魂不附體”,國內家具展從米蘭那里借來促進家具行業快速發展的“文明”火種,卻在行進中無法掙脫“急功近利、模范抄襲”的禁錮。
米蘭家具展的掌舵人說,“米蘭國際家具不是一個家具展示會,而是一個意式生活方式的展會。”而國內的多數家具展,更像一個“亂局”:品牌雜亂、設計跟風、展會特色不明顯、硬件設施差……
廣東三月家具展會期間,《傢財富》做了一份經銷商問卷,調查顯示,80%以上的經銷商認為現在的展會應該引進更多優質品牌和更具展會特色。經銷商來到展會,希望接觸到的是設計領先、品牌理念強的優質廠家,而不是一批跟風營銷、跟風設計的不知名者。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在家具展會發展了十幾二十年后,經銷商更希望展會不僅是一個展示的平臺,更因發揮其“指導”和“引領”的功能。
……
現如今,房地產的熱浪還未褪去,政府的調整越來越密集,跟房地產有上下游關聯性的家具行業,目前正洗牌加劇,從今年三月廣州展的情況看,廠家和經銷商對展會更加理性,廠家有選擇性的參展,而經銷商則謹慎開店,這兩大參會者所產生的“外力”必然迫使展會在未來作出調整。
(原標題:外力“重塑”家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