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行業門檻變低 傳統企業如何應對?
當筆者第一次踏入家具行業的時候,來自各方面的聲音,都在說這是一個傳統的行業,古來有之,甚至給人低端之感。但是接觸時間長了,開始發現雖然行業的加入“門檻”雖不高,但行業里面的門道卻不少。
比如在制造環節,早前圈內圈外不少人都對實木家具行業表示“痛心”,認為其在“搬木頭”,浪費自然資源,且沒有技術含量,沒能帶來附加值。后者說的有點道理,但實際上,實木家具制造環節,從木材的選擇到特性的研究,再到干燥處理乃至生產加工等等,其實都需要相當多的經驗積累,如果是新入行或是轉型的企業,還真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又比如零售環節,新進的經銷商如果不是來自于家具圈子內的,往往都需要經過一段“學習期”:如何選擇品牌,如何與賣場打交道,如何了解行業營銷推廣等等。
既然有各種門道,那么想改變也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具行業的這些“傳統”也都被視為是行業的“自然壁壘”,即使從2008年國內家居連鎖賣場開始“跑馬圈地”,導致經銷商、廠家與賣場的矛盾日漸加深,大家也只是想著行業能內部優化,重新走向協調。
“2008年的時候,家具經銷商開始喊著生意不好做,但其實只是想控制租金;2010年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開始自我調整,或是轉戰定制家具,或是跟裝修公司合作,或是與傳統媒體或是網絡媒體合作,搞團購;等到2012年的時候,小區拓展、爆破營銷早已風靡家具行業。而包括家具和建材組建品牌聯盟,利用軟裝置入家具這些運營手段,也開始稀松平常。”在賣場同行的眼中,家具經銷商其實也就是在這幾年慢慢拉開距離的,合作、融合這些動作讓經銷商群體之間的優勝劣汰更加明顯。
市場的風云變幻,促使家具行業開始了各種方式的融合,但這些更多只是行業內部的自我調整,動作更大的,則是來自于外部力量的“叩門”!
互聯網開始涉足家居領域,改變家具行業那些傳統的模式,互聯網企業就像一條巨大的鯰魚,攪動了行業現存的格局。當互聯網滲透進來之后,大家發現,不管處在行業的哪一端,都有機會能夠直面消費者。面對龐大的消費市場,于是乎家具上、下游,甚至是關聯產業都開始心潮涌動。
想想現在的家具行業,真有點像當年家電行業的蘇寧、國美時期,傳統賣場競爭正酣的時候,卻沒想到被淘寶、京東這些圈外的對手給“截胡”了。現在家具行業感覺也有這個趨勢,而且融合的更加多元化,除了純粹的互聯網企業,甚至其他行業的企業也借助互聯網踏進了家具行業的圈子。
2008年,美樂樂成立,這個行業的“外來者”,直接刷新了行業對于品牌和價格的認知。幾乎是在同期,林氏木業的崛起讓行業真正感受到了互聯網的力量,而傳統家具企業曲美的“觸網”,讓行業看到了與互聯網融合的可能,家具行業線上線下的融合開始被更多人提及和實踐。
2014年,與家具行業關聯密切的裝修行業,也出現了新情況,先是獲小米旗下順為資本投資的愛空間面世,“20天工期,699元/平方米”的宣傳讓不少人直呼將改變行業規則,其在主打標準裝修的基礎上,推出的各種軟包產品,也涉足到了定制家具市場。到了年底,擁有海爾背景,且獲得了宜華木業1000萬投資的有住網也出現了,與愛空間一樣,有住網也是主打標準化裝修,同時推出了家居商城,其中就包括了自有的定制家具品牌。
也就是在2014年,美樂樂開放第三方入駐,包括宜華木業、顧家家居、喜臨門、曲美、華日家居等傳統品牌悉數入駐。2015年,恒大地產與全友家私、聯邦家私、喜臨門家具、華日家居、索菲亞家居簽約合作聯盟,采用購房送“品牌家居券”的形式,覆蓋全國140個城市,消費者購買了恒大房屋,符合條件即可獲得相應價值家居券,在指定品牌店面選購家具可直接抵扣。
從綜合性的電商平臺,到家居垂直類電商平臺,以及裝修垂直類電商平臺,甚至是傳統地產品牌,都為家具行業創造了新的消費入口,家具企業、家具賣場、家具經銷商,以往任何時候都能實現更多元化的獲客渠道,但這也意味著市場將更加復雜、激烈。
在大格局下,家具企業不僅需要面對傳統的同行競爭,還要面對全新的互聯網品牌、垂直互聯網平臺延伸出來的自有品牌,甚至是隨時出現的跨界品牌(比如ZARA Home)。對于家具賣場來說,消費入口的多元化本來就意味著自身功能的弱化,如何強化自己的消費吸引力,也變得更加重要。而對于家具經銷商而言,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具企業開始直面各種消費者接口,自己的店面大有開始淪為產品展示體驗店的趨勢之下,也需要考慮怎么能夠玩轉各種異業、跨界的融合,實現多元化拓客。
相關閱讀:宜家、睡客網、美樂樂、尚品宅配、齊家網,誰才是家居O2O最后的贏家?
(原標題:誰都能賣家具 傳統經銷商怎么辦? 作者:木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