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家私:一個“皇朝”的背影
殘陽如血,江山依舊。
紛紛擾擾的家具行業群雄爭霸依然如火如荼,但往昔如日中天的皇朝家私卻似乎已經在殘酷的家具行業拉鋸戰中喪失了“皇者”的氣度。血紅色的光芒中,他的身影有些許落寞,不禁讓人想到四個字——英雄遲暮。
皇朝的“崛起”
坦白來講,皇朝家私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企業。
香港皇朝傢俬集團于1994年來到內地,建廠于西安,1996年南遷至廣州黃埔;沉寂兩年之后,推出了櫸木系列產品,一舉風靡國內市場,賺到了令“皇朝”騰飛的第一桶金。隨后,2000年皇朝家私遷入廣州增城家具生產基地,開始了自主研發與品牌推廣并進的成功之路。
2001年到2011年,是皇朝家私最好的十年。
在這十年里,皇朝家私一邊推陳出新研發產品,一邊投放廣告擴大影響;以其板式家具為代表的高檔家具產品營業額持續攀升,實現了產銷兩旺。從該集團2011年年報可以看出,皇朝家私收入當年上升27.9%至1,547,300,000港元,實現前所未有的盈利新高,比2010年增長25.9%。一度遠超絕大多數家具企業,穩穩地占據著高檔家具的霸主地位,風光一時無二,盡顯“皇者”風范。到目前,經皇朝家私授權的品牌專賣店已達3000多家,分布在全國四百多個城市和地區,產品遠銷美國、歐洲、澳洲及亞洲其他多個地區。
皇朝家私之所以能夠成功,無非是因為以下幾點:
1、產品類型切合當時的市場需求
皇朝家私的板式家具在當時形制優美,技術含量高,是市場上主流高端家具的代表。皇朝家私先后推出了“金騎士、圣木、皇朝”等十余個系列上千品種的家具產品,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設計需求。
加之產品以“環保、健康”為噱頭,在當時的家具行業是十分新潮的。
2、不惜重金廣告營銷
皇朝家私是一個大氣豪邁的家具企業。從2003年邀請國際著名影星關之琳作為皇朝家私第一代品牌代言人開始,它從未停止過明星代言之路,甚至還邀請到林志玲作為品牌代言人。
而且在2008年奧運會作為生活家具獨家供應商。這些大手筆的廣告舉措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拉動了產品的銷量。
3、營銷網絡覆蓋全國
皇朝家私從2003年初獲成功起,就致力于遠大的營銷目標,啟動了“千店計劃”并在全國各地設立分廠。先后在全國擁有11家分廠和3000多家授權專賣店。
這大大拓寬了皇朝家私的營銷渠道,在互聯網銷售尚未占住主導的當時,可謂是強大的優勢。
從“中興”到“沒落”
水滿則溢,月盈必虧。
皇朝經歷的最好的十年之后,貌似已經用掉了所有的好運氣。就像朝代更替一般,各種隱藏著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出來了。
首先,主流產品慘遭邊緣化。
皇朝家私比較成熟的產品是板式家具,浸淫多年技術成熟產品質量過硬,一度曾獲得過消費者的青睞與好評。
但時移事異,當前家具市場的主流產品更傾向于實木家具和智能家具,板式家具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每況愈下,已經成為皇朝家私的一塊心病。可以說,皇朝家私的營業額日漸縮水與其產品布局關系最大。
其次,負面報道纏身,危機公關失當。
近來關于皇朝家私的負面消息頻頻見諸于網絡媒體,著實對皇朝家私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有報道稱,皇朝家私天津分廠存在“倒閉”、“關停”等問題。此報道9月14日見報,皇朝家私接近10月底才發了一封公開信進行辟謠和更正,危機公關效率實在有些不符合大型知名企業的風范。加之近段時間,關于皇朝家私7000萬港元賣出香港物業,以5426.4萬港元的價格出售“家夢控股”股權的消息傳出;不免讓消費者和加盟店心中犯嘀咕,品牌形象大受損失。
第三、品牌競爭加劇,優勢喪失。
當前的家具行業品牌競爭十分激烈,追求高頻次的品牌展現和營銷推廣顯得尤為重要。皇朝家私作為老牌知名家具品牌,近年來的媒體網絡營銷和品牌推廣活動相對其他同等級企業來講不免略顯沉寂。
而邀請大牌明星作為代言人的舉措業已成為司空見慣的廣告手法,對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有限。也難以形成龐大的消費推動力。
洪流之中能否劈波斬浪?
根據皇朝家私2015年上半年年報可知皇朝家私營業額較去年下跌9.5%,已虧損85,900,000港元。未來的發展之路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采取怎樣的策略才能恢復往昔的風采呢?關于這個問題,皇朝家私董事局主席謝錦鵬給了我們答案。
謝錦鵬表示,今后要做好以下幾點:
1、順應潮流,開發精品板式家具的同時開發實木家具、歐美風格家具,滿足中高端市場消費需求。
2、加緊整合優化產品結構,重點布局定制衣柜和電商。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皇朝定制衣柜品牌伊麗詩已經開始盈利。
3.多品牌化發展,打造整體家居,推行“全品類下的精品板式+定制+電商”的發展模式。
據悉,10月22日皇朝家私創始人謝錦鵬提出回購集團2.2億股權計劃的并未成功,這或許也從側面說明皇朝家私資金供應上并不存在問題。只要資金充足,改變之前經營管理的漏洞和缺位,相信卷土重來也并非沒有可能吧!
這個沒落中的皇朝究竟會何去何從呢?也許只有時間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延伸閱讀:皇朝家私回應關廠報道:不顧真相虛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