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淶水“京作”家具有望駛入快車道
近十年是中國紅木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此間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紅木家具產業化飛速發展。時下,有著“北方紅木雕刻之鄉”美名的河北省淶水縣正致力于傳統家具文化及產業的復興。
2014年8月11日至13日,中國家具協會專家團隊一行在陳寶光副理事長帶領下親赴河北淶水進行實地考察,對淶水縣政府申報命名“中國京作古典家具發祥地”進行考評。經實地研究和討論,命名淶水為“中國京作古典家具發祥地”與“中國京作古典家具產業基地”稱號。
據陳寶光介紹,中國古典家具現在有多個大型產業區域,包括河北大城青縣,京津,上海,福建仙游,浙江東陽,蘇州一帶,廣東江門、中山,廣西憑祥等。這些產區中有半數都是新興區域。大城青縣、仙游、東陽等都是新起來的產區。經過中國家協命名和鼓勵,他們目前發展熱頭都不錯。
淶水縣歷史悠久,為紅木家具的形成奠定基礎。公元598年建縣,素有前年古縣之稱,國家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淶水高洛古樂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淶水古典紅木家具300多年前,康熙皇帝在故宮成立造辦處,從全國各地選拔能工巧匠,其中就有淶水縣東文山鄉上車亭村的王繼貴,石亭鎮板城村的劉仲春等。由于技術過硬,淶水工匠深得皇帝認可。清朝衰敗后,供職造辦處的工匠逐漸流散到民間,不少人到京城從事家具制作、維修。
“產業特色鮮明,集群優勢突出,京作古典家具已發展成淶水特色的產業。”據淶水縣人民政府縣長于舒心介紹,淶水從事京作紅木家具制銷企業326家,熟練技師近千人,從業人員上萬人。家具制作以明清宮廷家具圖譜為基礎,采用原汁原味的京作宮廷技法,生產工藝繼承了明式家具重視結構的特點,吸收了蘇作和廣作兩家之長:在用料上極為考究,紅木家具制作企業還都一直沿襲著手工雕刻制作,已先后推出隆德軒、易聯升、古藝坊、藝隆、珍木堂等品牌。同時,培養出的京作紅木家具技師早已遍及京城及周邊各地,為保護和傳承京作這一寶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北京元亨利、紫檀宮、皇林苑以及大城、青縣的很多工匠來自淶水。
于舒心表示,淶水將從以下三方面來強力扶持古典家具產業發展。
第一:政府推動。繼在2010年3月出臺《淶水縣古典家具產業振興規劃》基礎上,政府目前實施了一系列鼓勵紅木家具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技術改造、產品開發、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如建立了省級紅木家具質量檢測站等。
第二,行業引領。淶水縣成立了古典藝術家具協會,協會充分發揮了橋梁作用,并在產品質量、品牌塑造、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策劃、組織及管理力度,促進了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第三:聚集發展。政府目前正在規劃占地面積為3800余畝的中國淶水傳統家具文化創意園項目,憑借環首都市場優勢,整合融入淶水特色文化資源,打造集生產銷售、博覽展示、科普教育、觀光旅游等于一體化文化創意園區。
針對當前淶水紅木家具產業發展仍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產業鏈條不長、品牌附加值不大等問題,淶水縣縣委副書記陳河表示將要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抓龍頭。政府重點扶持3至5家已經形成較大銷售規模、具備較強生產與研發能力的行業龍頭企業,支持鼓勵元亨利、皇林苑在淶水投資建廠。
第二:抓規范。繼續發揚協會作用,引導企業嚴格按照標準、規范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建全行業誠信管理機制和質量誠信保障制度。
第三:抓品牌。繼續加強與知名宣傳媒體平臺合作,擴大宣傳覆蓋面,不斷擴大淶水紅木家具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第四:抓人才。舉辦“雕刻大師”評選活動,積極培養紅木人才,博采眾長,創新發展,重視紅木家具企業家培養,引導鼓勵企業家學習現代企業管理,有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淶水企業一直堅持手工雕刻,嚴格傳承京作技藝,在前不久的“第二屆中國紅木家具精品品鑒會”上,來自淶水縣代表企業產品讓人耳目一新。此次被中國家協命名為“中國京作古典家具發祥地”與“中國京作古典家具產業基地”稱號,對淶水紅木從業者是極大的鼓舞。專家組希望淶水紅木家具在發展中更加完善產業鏈結構,構建完整的信息化與公共技術平臺,進一步培養龍頭企業發揮帶頭和引領作用,培養更多的區域品牌,創新商業模式與渠道建設,帶動整個地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 上一篇:7月BHI反超上月 家居市場或有回暖趨勢
- 下一篇:紅木家具產業證書資質規范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