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爭相布局智能家居 賣服務成又一利潤增長點
前不久,小米轉型房地產的傳聞著實讓房地產界出了一把冷汗。后經證實,小米雖然沒有與房企搶飯碗,但近日與華潤置業探索智能家居的舉動,還是攪動了房地產界一池春水。
國內房地產市場經過將近20年的快速發展期,傳統“賣房子”銷售模式成熟之后開始顯露疲態。為了保證利潤的可持續性,開發商將目光鎖定在對用戶的挖掘上,“賣服務”成為房企另一利潤增長點。布局智能家居被看作實現上述目標的途徑。
掘金增值服務
在國內智能家居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與地產商的合作點在于促進銷售。智能家居企業幫助開發商打造樣板間,作為賣點來促進房子銷售,不過房子銷售完成之后開發商并不能保證所有業主家都安裝這套智能家居系統。
“所以前幾年智能家居對開發商的態度屬于又愛又恨。”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秘書長周軍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智能家居企業希望通過開發商接觸高端樓盤的業主,而開發商的著眼點是希望房子更快地銷售出去,之后對業主家安裝這套系統與否并不關注。
不過,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一些開發商開始主動與智能家居企業合作。
在華潤置業與小米聯合探索智能家居之前,5月21日,當代置業與樂視簽約布局智慧家居市場,將互聯網元素加入旗下物業中,打造智慧型社區、智慧型酒店、智慧型體驗中心等多個領域。
當代節能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技術官陳音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當代引入智能家居系統主要有兩方面思考,一是為住戶提供增值服務,尤其是在物業管理與商業地產領域考慮得多;二是綠色環保需求,基于節能需求考慮個性化的調節和控制要求。
據周軍介紹,開發商為了提供本地化的增值服務,最早采用與運營商合作的模式,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運營商其實考慮更多的是能否增加運營服務,比如幫助賣手機,讓用戶訂閱更多的服務等。最終雙方的合作更多停留在宣傳層面。
基于本地化信息增值服務理念,房企也在探索其他模式。今年3月份,萬科推出了一款社區生活APP“住這兒”,主要用戶為萬科物業、住戶群體,通過“住這兒”打造物業服務、社區交流與商圈服務平臺。另外萬達電商也推出“萬匯”APP,定位類似于“逛萬達助手”,通用的主打功能包括會員登錄、找車位、掃廣場、無線網登錄、曬寶貝、找商戶、優惠券、團購等。
“未來智能家居發展不僅僅局限于智能建筑、樓宇等,而是更多地植入人文、精神層面的東西。”周軍表示。
產品落地仍是問題
互聯網聯手地產商打造智能家居在現階段如火如荼展開,不過產品能否落地仍是問題。此前,智能家居推行多年,購買力不是問題的情況下,老百姓仍不買賬。
據了解,在小米與華潤置業合作過程中,小米確實做了一些智能家居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僅是作為單品,并沒有整合成系統。“華潤置業智能家居樣板間沒有與土建、傳統裝修緊密結合,這套產品用戶買回家自己也可以配置。”在周軍看來,小米與華潤的合作仍不排除出于營銷角度考慮。
樂視近來也一直致力于構建智能家居生態圈,仍以樂視視頻為主。樂視與開發商合作是希望“占領”小區,成為區域性視頻服務商。不過最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互聯網盒子與視頻客戶端持打壓態度,樂視的整個生態圈遇到了危機與挑戰。
另外,傳統家電業轉型的智能家居由于與地產商合作的基因不同,合作一般也是僅在精裝房中某個家用電器比如空調方面。深層次的合作會涉及商業模式,而這種商業模式合作又是傳統家電企業所不擅長的。
不過,周軍表示,未來房企與互聯網企業、智能型建筑企業的合作是必然的,關鍵是三方各自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開發商要做好整體規劃服務;一些做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的企業就負責將產品穩定性做好;第三方服務公司,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運營商,要把服務做好。
“現階段市場有點混亂,做家居產品的企業老想將運營服務一包在內。未來經過幾年磨合之后,三方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這樣的智能化住宅才有意義。”周軍說。
(原文標題為:房企爭相布局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