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家具產業園:區域平臺上的“整合”大戲
最近,成都家具產業園正在忙著一件大事——參展。7月3日,成都家具產業園將攜帶區域品牌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在第15屆成都家具展上強勢亮相。這不僅是成都家具產業園整合區域資源的首次參展,也是成都家具展上首次以獨家戰略合作單位的身份亮相成都家具展。此舉被業界解讀為,成都家具產業園正式吹響打造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這一區域品牌的沖鋒號。
整合資源 搭建發展平臺
這并不是成都家具產業園第一次以整體形象亮相。2013年10月,園區聯合商貿終端和制造企業,創建共同的發展平臺“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并舉辦首屆中國西南家居博覽會期間,吸引超過30萬人次到場,完成銷售額3億元;首屆中國西南家具高峰論壇更是請到了中家協理事長朱長嶺,副理事長陳寶光,亞洲家具聯合會會長林作新等行業大佬坐而論道,引起了包括央視,財經網等全國主流權威媒體的關注。關于成都家具產業園“高端制造與現代商貿兩翼并舉”的全新發展模式和整合園區資源進行整體行銷的推廣模式,成為全行業關注熱點,成都家具產業園也憑借對“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區域品牌的成功打造,成為2013年度家具集體發展營銷的經典案例,“一座新城,年年盛會”就此拉開序幕。
而在2006年成都家具產業園立項之前,成都、新繁、龍橋還僅僅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家具產業聚集區,凌亂的業態分布,廠區建設,伴隨的是產業的低端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
2006年,成都市政府以新繁、龍橋為核心,規劃6平方公里,作為專業的家具園區,對產業進行集中和規范。香江全球家居CBD,中潤歐洲城,家和家園,愛燈堡等10家專業綜合性賣場,好迪家具材料城,力美家具材料城,吉宇建材城等原輔材料市場,以及好迪,帝標,陽光林森,金虎,金億,萬好,華信陽光等70多家品牌家具制造企業。從園區目前的企業分布可以看出,在家具品類方面,既有以實木套房為主的企業,也有以軟體家具為主打的品牌,在商貿格局上更注重上下游鏈條的重建,既有全國連鎖賣場,也有區域強勢終端,還有下游的燈具,布藝,陶瓷等品類的專業賣場。專業原輔材料賣場更是進一步完善了園區的產業生態鏈。
2012年,成都家具產業園憑借長期合理規劃,差異化定位和專業化管理,獲得“中國西南家具產業基地”稱號。
2013年,出于對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考量,園區的整體營銷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整合園區資源,優化現有模式,將園區內企業分散的品牌推廣營銷活動進行梳理,集中優勢資源,對園區進行整體營銷,并打造“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用商貿盤活制造,用制造托舉商貿,促使園區內的制造優勢和商貿優勢充分結合,產生“1+1>2”的效果。
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這一家居地域性品牌橫空出世,成都家具產業園的區域品牌營銷和模式堪稱業界一秀。
軟硬件升級 托舉全新未來
2014年,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龍橋家博城品牌影響力,將“轉型升級”作為了今年的主攻戰略工作。
在專題研究家具園區發展有關工作會議上,新都區政府提出了7大升級發展戰略,涵蓋了“規劃,項目,創新,品牌,營銷,管理,服務”等有關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新都區政府相關領導表示,要以蘇州工業園為標準,將成都家具產業園打造成為“五星級現代家具產業園”。
按照規劃,成都家具產業園將結合成都市提出的“產城一體”方針,將家具產業與城市建設,景觀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相結合,將“生態、業態、文態、形態”四態有機結合,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用戰略性眼光,提升資源的使用價值和園區的發展質量,在推動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再造一座新城。
在硬件設施不斷升級的同時,園區營銷、品牌等軟實力的提升,也被列為工作重點。
以獨家戰略合作伙伴的身份,與成都家具展合作,被認為是園區提升軟實力的重要一步。
在成都家具展主會場設立單獨展位用以展示產業園如今規模和未來規劃。與相關部門對接,將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作為成都家具展的分會場,吸引更多的經銷商和業內人士到園區考察,進一步加強生產企業與專業客戶之間的互動。在“營銷升級”規劃中,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共同做大區域影響力,進一步加強整體品牌“軟實力”的戰略,將在成都家具展上得以體現。
中國西南家居博覽會面向大眾消費市場,成都家具展面向專業人群。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成都家具產業園通過中國龍橋家居博覽城這一區域品牌整合資源,將原本專業封閉的家具制造與開放的商貿流通展示有機結合,“高端制造與現代商貿兩翼并舉”的發展戰略,正逐步實現。成都家具產業園,也正朝著大規模,大視野,大聚和的整合時代快速邁進。
成都家具產業園的建立和成功,是四川家具產業園區蛻變的縮影。在成都家具產業園立項的同時,崇州、大邑等傳統家具聚集區作為成都家具產業發展點,也相繼建立起家具產業園區,用以承接產業轉移。
從粗放到集約,從原始到現代,成都家具產業聚集區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四川家具從無到有,從大到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發展推動著分散的資源集中再分配,政府順應市場規律制定的政策,為資源優化再分配的過程加入了催化劑,不到10年的時間,以成都為中心,100公里為半徑的1小時經濟圈內,聚集了如今,已有10個家具產業園,總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之初“新繁的家具,琉璃廠的沙發”這樣簡單原始的產區聚集地圖,被不斷優化,最終形成如今的規模。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家具,也在資源不斷優化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全國家具行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