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cite id="lz59x"></cite>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video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video></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del id="lz59x"><span id="lz59x"></span></del><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ideo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video></var>
<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var><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span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span></menuitem><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ins id="lz59x"><span id="lz59x"></span></ins>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從西夏文研究到接手父輩家具生意

導讀:
傳統的精神和文明在當代也有著極強的生命力,這是陜西人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散落在民間生活的角角落落,潤物無聲。

陜西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中國歷史最輝煌的記憶,如果我們拋開兵馬俑、華清池、乾陵等所展現的帝王文化,這片土地,還積淀著太多的文明、智慧與美德,這些都通過陜西每一個歷史遺跡,每一個地域風俗、每一個家庭的傳承而深入到陜西人的骨髓里。傳統的精神和文明在當代也有著極強的生命力,這是陜西人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散落在民間生活的角角落落,潤物無聲。

楊國棟家具作坊_1.jpg

喝濃茶是楊國棟和楊漢昭父子倆的共同愛好

過去的20個月里,楊國棟和楊漢昭父子倆在家具生意上都跨了一大步。老楊苦心經營10年的家具作坊,結束了城中村中的顛沛流離,終于有了一塊產權完整的地皮;小楊決定從歷史學和西夏文的學問中抽出身來,嘗試著跟工商、稅務、財務、客戶打交道,然后再把學問做到家具里面去。

從顛沛流離到安家立業

位于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河川之地的西北家具工業園里,一片面對著灞河的廠區就是家具作坊的新家,三層的生產加工展示樓已經落成,工人們各司其職為新的訂單趕工。廠區里,一只6歲的老貓懶洋洋地游蕩著,據說已經跟著廠子搬了好幾次家。

按照老楊的規劃,廠區里其他的空地上還將建起園林、魯班祠堂以及木作會所。這些建筑物除了本身的功能外,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展示中式傳統家具文化,園林里的樓廊亭臺、木匠使的家伙、起居繪畫喝茶的空間布局。

作坊家具大部分工藝由工人手工完成_1.jpg

作坊家具大部分工藝由工人手工完成,完全采用傳統的卯榫結構,不使用一顆釘子或螺絲

做生意全靠口口相傳

10年來,老楊沒有開過一天門店,做生意全靠口口相傳、私人定制,客戶圈子越做越大,無論是個人、商鋪還是寺院的活兒,都能接得下來。如今,老楊的家具廠擁有40多名員工,也算得上一家小型企業了,可他依然愿意稱之為“作坊”,原因是生產的家具大部分工藝仍是由工人手工完成,并且完全采用傳統的卯榫結構,不使用一顆釘子或螺絲。

今年27歲的小楊讀碩士時,選擇了一門幾乎是最枯燥的研究方向——西夏文。半年前,這個以前每天都在讀書和研究中度過的人,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跑貸款、辦證件、見客戶……逐漸介入到生意當中。最近,他正在為籌建運營網站、微信和網店的事情忙碌,通過新的渠道,延續和拓展老楊“口口相傳”和“私人定制”的生意經。

“按正統路子不會有今天”

老楊出身于干部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選擇一份安穩的工作對他來說并不難。可是他偏偏愛折騰,到部隊當了幾年兵、在美協畫了幾年山水,販過飲料、當過經理,兜里揣過50多萬美元找人投資、身上背過十幾萬元外債為生活發愁。他說,當初如果按家庭的正統路子走也不會有今天,無非就是老老實實地上班,“所以說也需要一些‘革命精神’。”

到了小楊這一代,則似乎又回到了爺爺奶奶“做學問”的家庭正統里。“本來一心想著考博士,沒想到賣上家具了。”即使已經逐漸接手父親的家具生意,他仍然不想放棄手中的書卷和紙筆,用他的話說是“學還得上”。

記者:如今來看,算不算是“子承父業”?

老楊:私營企業都存在一個傳承問題,他(兒子)現在只是泛泛介入。他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我現在主要是慢慢熏陶,讓他一點點感興趣,“誘敵深入”,最后讓他不能自拔。我也主張他考博,繼續深化學業,家具文化的推廣普及也需要他們這種高端人才。

小楊:現在還只能說是兩個人一起干吧。這個事情原來我也想過,早晚是要接手的,現在既然考博沒考上,那就先賺錢吧,慢慢地我也從中發現了一些自己擅長的東西,也能夠貢獻一些價值。

記者:怎么評價兒子(自己)半年來的表現?

老楊:這半年來融資、工商、稅務的事情我都讓他來跟,覺得還算可以吧,他現在也是剛剛才從學校走向社會。社會上有很多規則,他也得一點點學習,有時候跑得不順利也會很惱火,但這就是社會。年輕人嘛,都是這樣,我現在這個年紀就很少生氣。

小楊:原來我一直認為再怎么說家具文化,無非也就是個賣錢的東西,但是仔細研究了一下覺得確實挺有意思的。比如說這把椅子坐著為什么舒服,我就去研究它,通過翻閱書籍資料,發現這東西還真的是門值得深究的學問。

記者:父子二人是怎么分工配合的?

老楊:中式家具講究多,像我們這種沒怎么上過學的人,主要是從橫向上傳承家具的種類、工藝等。他現在做的是縱深式的傳承,研究家具背后的文化屬性,這個事情也只能是由他來做。最近他在搞微信推廣,我就跟他說不要做的太生硬,主要是挖掘文化,無論是品茶、書畫還是音樂都可以,要讓人覺得每一件家具都是“有來頭”、“有講頭”的。

小楊:我現在主要做的就是網絡推廣這一塊。這件家具是怎么來的,為什么這樣設計,我都試圖從歷史中找到它的出處,有些是史料記載,有些是書畫、壁畫。有時候我也嘗試著設計,主要是提供一些歷史素材。

記者:對家具作坊的未來有什么規劃?

老楊:按照我的規劃,這些硬件還得5-6年時間來完善。俗話說,扶上馬還要送一程。我今年53歲,爭取在60歲之前實現零負債,給他一個高起點的“零起步”平臺。以后我就在院子里寫字、畫畫,當一個園丁就行了。就作坊而言,我當然希望它能長久做下去,成為一個經典的品牌。

小楊:肯定還是走私人定制的路子,不會開門店,繼續挖掘家具文化。到時候園林和會所建起來了,就可以圍繞傳統文化辦一些小型活動,希望能讓這里成為一個圈子里的人溝通交流的地方,為大家做好服務。前陣子看日本一個紀錄片,講了很多歷史很長的家族企業,并不是說要有很多產品,把自己這一塊做好就夠了。

記者:怎么理解家具文化或者家具藝術?

老楊:我過去是搞美術的,但是我覺得美術不只是純觀賞,也可以應用到生活當中,家具就是一種實用藝術,制作家具的過程本身也有一定的觀賞性。中式傳統家具是以歷史傳統為模版,引入現今的時尚,找到歷史與時尚的結合點,這是我們的責任。

小楊:不管學什么,都要學以致用。畫畫不能只是黑著頭畫,學歷史也一樣,我現在主要是從歷史中發現一些素材和靈感,讓老古董變得更有活力。

記者:談談自己的“生意經”。

老楊:2萬塊錢起家,還是借的。我愛折騰,現在說起來好像挺輕松,過程還是比較痛苦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總的來說還是按著自己的理想在走。

小楊:同學老開玩笑說我是“富二代”,我不同意,我說我是“創二代”。我不否認,平臺確實比一般人高,但是壓力也大啊,首先是要守業,然后想著怎么樣發展得更好。

記者:對兒子(父親)有什么話說?

老楊:他今后的路該怎么走,現在還不是很明確,因為人生不是設計出來的。35歲到40歲是發力的時候,那會兒人生就該有準確的定位了,也就是說這輩子能成多大精心里有譜了。我希望,他到40歲的時候不要再糊涂了。

小楊:我們這個地方叫老牛坡,我爸也是屬牛的,我從他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那股韌勁。我有時候覺得,我爸特別擅長設計,他從建廠以來每一步都是按照設計走出來的。我那天跟我表弟說,你什么時候開始尊重你爸了,就是長大了。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