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老家具的守望者
提起古典家具,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些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用料昂貴的明清貴族家具,而很少有人會想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普通的箱柜櫥架。它們既沒有時尚的外表和精美的工藝,也并非名貴木材所制,但是它們卻伴隨著我們的祖先一路走來。今天,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鐫刻著時代特點與歲月印記的老家具,正從我們眼前逐漸消失。然而有這么一個人,他既沒有系統的專業學識,又不是腰纏萬貫的巨富,但30年來卻持續不斷地關注和收藏著那些平凡而普通的老家具,他就是北京收藏者鄭克峰。
收藏,不僅源自喜愛
說起如何走上收藏之路,年近不惑之年的鄭克峰眼中掠過一絲激動,“我走上收藏之路,不僅源于喜愛,更重要的是一種發自本能的社會責任。”鄭克峰笑著說,“隨著收藏的不斷深入,我最終完全被這些獨具特色的家具所征服,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鄭克峰出生于北京一個軍人家庭。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兵器工業部當工程師的他也受到了下海浪潮的影響,看著身邊的同事紛紛下海創業,年輕的鄭克峰也開始“蠢蠢欲動”。在和家人的一次長談之后,他折中地從兵器工業部“跳槽”到了北京市進出口公司,“選擇到這樣的單位主要是想著能多掙點錢,因為我懂英語,能簡單地跟老外交流,也算適得其所。”然而正是這里,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在工作中,鄭克峰逐漸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他每天面對的一堆堆包裝仔細的跨國貨物居然是些極具特色且非常珍貴的中國古典家具。老外以低廉的價格買下它們,之后大量地運往國外,這對鄭克峰的刺激很大。為什么祖先留下的家具我們要賣掉?于是鄭克峰開始嘗試著自己也去收購一些,就這樣他最終走上了一條古典家具的專業收藏之路。如今,鄭克峰已經從全國各地和海外陸續搜集到了2000余件民族民間家具。他為此專門在北京郊區租下了大倉庫,把它們分門別類妥善保存了起來。
期待系統的研究
走進鄭克峰的家具倉庫,就仿佛走進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巨大的古典建筑,這里從上到下,從里到外,每一個空間,每一個細節都是極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家具,雕花的窗欞、帶圍欄的架子床、三角形的壁櫥、八仙桌和圈椅、碩大的匾額和木制的對聯,甚至連祠堂的牌位和祖先的神像都應有盡有。說起收藏家具的品種和范圍,鄭克峰顯然有著自己的考慮。他說自己收藏的范圍比較寬泛,從元、明、清時期一直到民國,只要是他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老家具,他都會盡可能地收集起來。“主要是一些地處西北黃河流域的老百姓家的民族民間柴木家具。這樣的家具一方面有著貴族家具的影子,另一方面又本著實用主義的原則,恰恰能最大程度地展示先民的生活方式。”
鄭克峰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保護收藏古代家具的隊伍,并且能夠找到一些學識淵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系統地整理和研究這些家具。“只要有人愿意進行整理和研究,我就會無償給他提供實物資料。”
一個人的堅守
雖然鄭克峰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但是殘酷的現實仍然擺在了面前。當年他創立了運輸公司,專做國際物流。工作雖然辛苦,但卻給他四處搜集藏品提供了便利。然而十幾年過去了,藏品在不斷豐富,他的生意卻在逐漸萎縮。
“人的精力有限,現在公司的生意也不好做。”鄭克峰無奈地說,“作為一名民營小企業主,我經常花大筆錢去購買一件我認為很重要的古代家具,為此不少人對我有意見,覺得我不務正業,只進不出,沒有效益。好在親人對我還是比較理解,給了很多支持。”
鄭克峰說起這么多年來自己的苦苦堅守,心中的困惑與感受可謂五味雜陳。然而他話鋒一轉,“但是每當我來倉庫跟老家具對話的時候,心靈就會得到莫大的安慰。目前我也在積極尋求合作,如果可能,下一步還要投資建館,將這些濃縮了先民情感和生活的老家具宣揚和傳承下去。”
- 上一篇:哈爾濱一床墊廠著火
- 下一篇:東陽木雕城成藏家淘寶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