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電商我在家獲A2輪融資 繼續深耕C端市場
互聯網家居電商品牌「我在家」獲 A2 輪過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和玉資本(MSA Capital)領投,跟投方為今日資本、云九資本。此前,公司還獲得云九資本、今日資本的 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今日資本領投,金沙江創投、隆領投資和王剛天使跟投的 5400 萬元 A 輪融資;以及蔡文勝投資的 1500 萬元天使輪融資。
我在家創始人兼 CEO 趙啟明告訴 36 氪,本輪融資將用于三個方面:
在全國重點城市加碼自建倉儲體系,搭建自有的“最后一公里”服務團隊
整合海外供應鏈,將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的供應體系進一步優化
投資一批優秀原創的家居品牌設計師,增加平臺產品多樣性
渠道和體驗一直是家具行業的痛點,線下店鋪渠道成本高,體驗好;線上免去了渠道搭建的煩惱,但用戶體驗就難上去。而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人們對于家的要求越來越高,注重質量和實際體驗,對于家具行業來說,怎么調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了新的增長點。
「我在家」成立于 2016 年 1 月,其商業模式是,通過返傭,讓擁有平臺上家具的用戶開放自己的家給新用戶體驗家具。
用戶在平臺上選好心儀的家具之后,可以在平臺上預約買過這件家具的老客戶,約定時間去老客戶家實際體驗家具。這樣的老用戶被稱為“生活家”,在通過“我在家”的審核之后,即可在空閑時段接待新客戶。如果客戶下單成功,“生活家”可以得到高達 5% 的回報。
“生活家”們
我在家表示,目前“生活家”的體驗購買轉化率高達 70%,消費者線下平均體驗 1.4 次即可完成購買,真正下單的獲客成本可以降至 2000 元左右。而體驗“生活家”后的用戶購買客單價是非體驗用戶購買客單價的 3 倍,2018 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同比去年實現 100% 增長。
“在上游,我們直接與工廠合作,省去了供應商環節。在下游,把體驗環節設置在購買過家具的老客戶家里,為新客戶提供了展現真實家具的使用場景和交流的空間,增設了一般電商平臺沒有的體驗環節,同時也砍掉了家具銷售環節中一些沒必要的成本,同樣品質的家具,我們的價格只有傳統賣場的一半。”趙啟明說。
專注 C 端的生意
趙啟明對 36 氪透露,去年完成 A+ 輪融資后,我在家主要完成了三件事:一是將團隊從廈門搬到了杭州,去年下半年嘗試進入杭州市場,固化了許多戰術級別的打法,準備今年向全國擴張;二是開始和 B 端商戶進行合作,讓用戶能在更多地方、以更低的體驗成本體驗家具;三是在供應鏈上的完善,目前向我在家供貨的工廠從 30 多家增加到過百家,還增加了許多國外的供貨商。
從 2017 年 9 月開始,我在家已與桃園眷村、蕓臺書舍、亞朵酒店、首都機場等機構達成合作,與數家民宿、酒店和機場的合作也在洽談當中。
這些場所的合作商家在我在家購買家具后,相當于轉化為 B 端的“生活家”,將商業空間變成了“我在家”的線下體驗店,用戶可以到機場、酒店等場所體驗家具。因為場景相對開放,所以其體驗成本比去 C 端“生活家”要低得多。
我在家
不過,這些 B 端轉化到 C 端的流量目前還不多。對此趙啟明表示,其實我在家看中的并不是商家這端的生意——我在家為商家提供的更多是在供應鏈上的支持,為公司省去挑選家具的麻煩,公司業務的核心一直是 C 端市場,商家主要起導流作用。
“我們對商家的要求,基本就只有家具上有二維碼露出,到達這些場所的用戶一旦看中,掃碼下單就能帶走。”他說。
而在海外市場,我在家現在已經搭建了完善的供應鏈,與意大利、美國等多個品牌進行了合作,如美國的舒達(Serta)、鄧祿普(Dunlop)等。
業務方面,目前我在家業務覆蓋全國 160 多座城市,SPU(標準產品單位)近 2000 左右,客單價超過 2 萬元,平臺上有 400 多位可體驗的“生活家”,分布在包括北京、杭州、廈門在內的 32 座城市,下半年將會進入較為快速的增長時期,在國內,二線頭部城市將是深耕的重點。
延伸閱讀:“我在家”和花間堂在杭州促成國內首個互聯網家居平臺
家具行業“快”與“慢”
家具是個體量龐大的行業,市場規模在萬億元級別。但是限于渠道昂貴、高價低頻、標準化程度低等因素,互聯網初創盡管經歷了這幾年的競爭,也沒能很好地啃下這塊餅。就線上平臺而言,還暫未有巨頭誕生。
趙啟明認為,家具公司想要很快地做起來,從零到一兩千萬甚至一兩億很容易,但從幾個億到幾百億的量就很慢。因為關系到供應鏈、營銷等多個環節,這些都非常考驗企業的整合能力,哪個做好都不容易。
“最近兩年資本比較看好家具行業,但如果想讓市場真正理解家具行業,理解家具行業的真正的核心痛點,還需要時間。”他表示,企業發展得快還是慢,需要看自身的定位和把天花板定在何處,是想前面先快還是后面再快,都得看剛開始的基礎打得好不好,而我在家屬于后者。
(作者:詠儀 原標題:互聯網家居電商「我在家」獲過億元 A2 輪融資,將深耕供應鏈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