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家具發家 山東濱州一村鎮成全國古舊家具集散地
2018年4月4日,走進陽信縣水落坡鎮大張村,舊門板、舊石磨等古舊物件隨處可見,這里是全國聞名的古舊家具集散地,買賣遍布全國乃至全球。離村不遠的民俗文化產業園,承接了原先村里的大多數生意,大張村人和鄰村村民在此展覽、交易古典家具。在古典家具界,水落坡鎮大張村,是響當當的名號。
這個行當,大張村人干了20多年。他們把一個收“破爛”的行當,做成了一個特色文化產業;他們搜集民間“可觸摸的歷史”,使自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播者。這20多年,見證了大張村和古舊家具行業的興盛,更見證了一個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收破爛起家 賣家具發家
水落坡鎮以前是個苦地方,地勢低洼、土地鹽堿加之交通不便,使得這里的人們早年不得不外出討生活。據大張村村民、濱州意象博物館館長張丙春回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張村人就從城里收舊家具,趕集賣給農民。久而久之,這個不到400人的小村,幾乎家家都在做這個生意。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一部分大張村人意識到舊家具中有精品,開始對一些殘缺的老家具進行維修。2000年前后,隨著紅木家具市場升溫,大張村人的生意從“收舊賣舊”變為“老木新作”,開始在收來的老家具上,融入自己的創意與勞動。那時候的張丙春,跟著一幫老鄉,從天津轉戰北京,開辦了自己的木器加工廠。“那時候都是外國人喜歡老家具,我們也主要做出口。后來,咱中國人也認可老家具了,我們就從農村收集好木料再加工。”張丙春說。
遍布大江南北的大張村人,將散落在民間的珍寶搜集回村。時間久了,大張村也成了玩家們的淘寶勝地。村民們將舊家具堆放在院里,天南海北的買家就吃住在農家,仔細瞧、慢慢談,形成了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
回鄉做市場 單干變集群
2008年,張丙春回鄉辦廠。在這前后,不少在外闖蕩的人陸續回鄉,將交易市場從大城市搬到了家門口,并于2010年成立了陽信縣民俗文化產業園。據水落坡鎮主要領導介紹:“當時,大張村已經擠得滿滿當當,沒法再擴大規模。交易沒有監管,交通也不方便,鎮上就打算建一個集中的交易場所。”發展至今,園區已入駐企業47家、商戶638家。2017年園區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古舊家具集散地。
大張村人的興趣點已經超越了中式古典家具,他們開始收集、保存、把玩各種織布機、農具等一切“能觸摸的歷史”。他們還將目光放到了海外,搜尋古典歐式家具精品,讓荷蘭馬車與中國花轎、歐式梳妝臺與樟木箱子面對面。
大張村人不僅輸出物品,還輸出文化。每年僅意象博物館出租古家具用于影視制作的收入,就以百萬元計。
延伸閱讀:古舊家具市場增長迅猛 價格屢創新高
破爛變寶貝 文化正復興
一群以收“破爛”起家的農民,其作品如今每年都在全球頂尖水平的米蘭國際家具展上亮相。大張村乃至水落坡古典家具業繁榮的背后,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藝復興”的強大推動。
在大張村,一位正卸貨的家庭婦女抱怨說:“好東西越來越難找。在過去,農村的好東西都拆了、賣了甚至燒了。但現在凡是有年紀的東西,老百姓都越來越當寶貝了。”供給少了,但需求卻“高燒不退”。
據張丙春介紹,目前歐美市場對古典家具非常追捧:“老外欣賞老料、老款式的家具,特別一說到中國的東西,他們就聯想到中國悠久的歷史。現在,我們的年輕人也開始喜歡這些東西,這是件好事。”現在,很多人邀請像張丙春這樣的老行家,為餐廳、酒店進行室內設計,盡可能在現代化商業化環境中,融入一些中國傳統元素。
站在新舊激蕩的歷史十字路口,大張村人仍舊堅持從老東西中尋找靈感。現在,陽信縣民俗文化產業園內正建設著一個古建筑博覽園,依古代城市格局,按年代展示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將木雕、石刻等傳統技藝進行系統性地忠實記錄。
(原作者:陳帥 原標題:從收“破爛”家具到賣文化 看這個村鎮如何變身全國古舊家具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