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從收舊家具到做仿古家具
10多年前,他只是一個跟著發小走街串巷收購舊家具的“收買佬”,如今卻是一個有著不菲身價的老板;他僅僅初中文化,卻將仿古家具出口俄、美等國……他就是北京通州區臺湖華琛古典家具廠老板張華。
“北漂”之路幾經波折
北京通州區臺湖華琛古典家具廠老板張華,蔚縣人。樸實、隨和,談吐中盡顯儒雅,這是記者對張華的第一印象。
紅木鏤空屏風、清代紅木三人榻、古樸的紅木書桌及書架——進入北京通州區臺湖華琛古典家具廠,一股古樸之風會迎面襲來,剎那間讓人有種置身舊時代的年代感,而中年店主張華就坐在里面由四扇紅色木門間隔開的“小暖閣”里,一張大書桌后面是一把太師椅,擺在張華面前的則是電腦和時尚音箱。
“來北京10多年了,剛開始跟著發小一起全國各地收舊家具,1999年開始進入仿古家具行業,直到現在。”張華用短短幾十個字將10多年一概而過,這的確是全部,但這幾十個字的背后有著更為豐富的故事。
可能是多年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的原因,已過而立之年的張華很健談,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張華的父親是一名赤腳醫生。十多年前,他初中畢業,父親想讓他學醫,可是他并不想像父親一樣,一輩子待在村里,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背著父親偷偷跑到了北京打工。19歲,第一次去北京,一切都很陌生。他在一家煤場干起了保安。干了一段時間,他覺得販煤能賺錢,他也嘗試著販煤,沒想到還真賺了錢,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張華的老家在蔚縣,他就將蔚縣的煤運到北京后,中間賺差價。干了兩年,也賺了40萬元。對于剛剛20出頭的張華來說,40萬元是一個天文數字。1995年的夏天,張華租了一個場地,將所有積蓄都買了煤,準備冬天漲價后再賣。可是當年的煤價并不景氣,到了冬天,煤價比夏天的還要便宜。
這一次,儲煤租用的場地、雇的員工、買的機器讓張華手上沒剩下多少錢。未來的路在哪里?
走街串巷的“收買佬”
這次失敗后,張華垂頭喪氣地回到了老家。到了老家,張華經常見到村里的村民往村里拉舊家具,而且每次都是一大卡車。“破破爛爛的要這些干什么。”張華覺得村民的做法匪夷所思。
這一次回村,他遇到了從小玩到大的發小。經過聊天,這些年發小也混的不錯,全國各地的跑,而且掙了不少錢。發小告訴張華,這些年,他一直在全國各地收舊家具,然后經過翻修,再拿到北京出售。
就這樣,張華拿著僅剩的4萬元,在發小的幫助下,他也干上了“收買佬”這行。山西、河南、西安、陜西全國各地的跑。發小收,他看。跟了發小兩年,張華才摸清了門道,但是對于與一些諸如紅木、梨花木做的家具還是把握的不準。
兩年后,張華開始獨立收起了舊家具,他先在北京高碑店租了一個小院。剛開始,張華先詢問身邊的人,問其家鄉有沒有舊家具。張華第一次去的是山西岱縣的一個村。到了村里,在朋友的帶領下,張華挨家挨戶地進。“那些年,有的村民都在翻修房屋,很多村民都買上了新家具,舊家具都放在院里,所以給點錢就能把舊家具拉走。”一上午下來,張華收了上百件舊家具。張華雇人將這些家具搬上卡車,將舊家具運到北京。
“收買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倒買倒賣”那么簡單。走街串巷、搬扛重物的辛苦自然不必說,識貨與否更是密切關系著是否能夠賺到錢。張華說,有時候不小心就會錯過價值連城的“寶貝”,有時候則會花大價錢買回一錢不值的舊木頭。當時靠買賣舊家具,賺取的利潤不甚豐厚。基本上每收回1000元的舊家具,只能賺到50—60元的差價。
盯上仿古家具
當“收買佬”期間,張華目標主要在收舊家具上,基本不去觸碰古董。但是有的時候,張華也會在收舊家具的時候撿個漏。
張華的辦公室的一個顯要位置放著一個清代末期造的描金佛龕。他說,這是在1998年的時候從一位農民手里收購的。當時,張華到山西一個村里收購舊家具碰到一個小箱子。當時小箱子特別臟,在村民庫房里放著。張華憑著多年的經驗判斷,這個小箱子應該是清代末期的。經過討價還價,張華以50元的價格與村民成交。
不過,“收買佬”生活卻留給了張華一筆豐厚的無形財富,那就是識別。由于舊家具一般體積龐大,為了更好地搬運,“收買佬”大多會對家具進行拆卸。在無數次拆卸和搬運中,張華學會了制作仿古家具,就是這門手藝,為他奠定了今后的發展。
雖然,收舊家具賠的風險相對低,但是張華還是有走眼的時候。
有一次,張華到湖南收舊家具,在一個村里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小不一的飯桌,飯桌上雕刻著精美的龍鳳造型。張華覺得,飯桌不錯,肯定能賣個好價錢。經過和村民協商,大的飯桌以900元收購,小的飯桌以500元收購。花了3萬多元收購了40多個飯桌,用火車將飯桌托運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后,張華才發現每個飯桌的桌腿都有蟲眼,一個飯桌也沒賣出去。第二年,一位老外看了這批飯桌后,覺得不錯。雖然張華告知對方桌腿有蟲眼,但是老外還是以每個桌子2000元的價格將全部飯桌買走。問其緣由,原來老外在寧波開了家家具廠,將這些舊家具經過維修再出口到國外。張華覺得,修舊家具然后再出售,利潤空間會更大,他決定嘗試一下。
老外走后,他獨自坐上火車直奔寧波。到了寧波,張華發現寧波的舊家具市場已成規模,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經過走訪,張華發現,很多收購舊家具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生產車間,將收回的舊家具進修維修再二次銷售。張華覺得這是一個商機。他在當地租了一塊場地,雇上工人,將這些年積壓的舊家具從北京運到寧波。令張華沒想到的是,經過維修好的舊家具價格翻了好幾倍。
在寧波折騰了四年,張華開始和一些家具加工的大公司合作,將自己的家具出口。
自辦仿古家具廠
隨著收買舊家具的人越來越多,舊家具越來越少。當時,已經有人開始嘗試制作仿古家具。“仿古家具在國外很有市場,尤其在一些酒吧、餐館等場所很受歡迎。舊家具畢竟數量有限,我何不自己也動手制作仿古家具呢?”張華想。
“第一次做的是西藏柜,專門從西藏買了十幾個舊的西藏柜,又從老家雇了一個畫墻圍畫的人按照舊西藏柜的顏色給新做的柜子上漆,再經過處理,讓柜子顯得老舊。沒想到,第一次做的60個西藏柜,看上去根本不像舊的,全被客戶退了回來。” 如今,張華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做仿古家具時的艱難。
就這樣,張華天天和工人討論如何將新柜子作舊。張華認為,老家具都是在家里放置,灰塵、炒菜的油落在上面,逐漸使家具變舊。張華讓工人將鍋底灰和油摻在一起,往新柜子上擦。沒想到,一遇風,上面落的全是塵土,也擦不掉。張華又讓工人將瀝青融化后和顏料摻在一起,給新家具上色。這一次,經過處理的新家具已經有了舊家具的效果了,但是客戶還是不滿意。
張華又開始用化工顏料調配,但是顏料的比例不同,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經過2年的試驗,對新家具處理后終于和舊家具沒什么兩樣。
去年一年,張華生產的1200多萬元的仿古家具出口國外。
談到以后,張華也有了自己的打算。張華說,在外漂泊多年,對家鄉有難以割舍的情懷,他想為家鄉出把力。
去年,張華在蔚縣購置了一塊土地,準備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北京的工廠搬遷到家鄉,在家鄉發展。如今,在蔚縣的工廠已經開始建設廠房。張華準備將廠房建好后,再從寧波引進幾家大型家具企業,和他們合作,將生產的仿古家具出口國外,這樣既解決了當地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會給當地的財政帶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