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傳統榫卯結構 做出“廣西味”家具
王建陽,廣西桂作紅木雕刻傳承大師、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王建陽就開始從事根雕、木雕,至今已經有35年。他做的紅木家具不用鐵釘、不用膠水,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上面還雕刻著壯錦、壯族樂器、花山巖畫等紋圖案,這些具有廣西元素的家具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以及新加坡等國家,不僅深受消費者喜歡,還多次獲獎。
王建陽
癡迷:他有時把工作室當成家
王建陽從小在南寧長大,住在南寧市凌鐵村。自從迷上紅木雕刻后,只要沒有別的事,他一早就會出門,20多分鐘的車程后,來到位于邕寧蒲廟的紅木家具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工作。他通常在這里一呆就是一天,有時候創作靈感來了,他就會住在工作室里,第二天繼續創作,“有時候時間緊,甚至要通宵工作。”就算是一個月少有的休息時間,王建陽也會去看看原材料,和同行交流學習。
八寶柜子的柜門上有精美的浮雕
工作室里有專門的存放區和工作區,存放區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紅木家具,上面都有著精美的浮雕圖案。古樸典雅的八寶柜子,柜門上面雕刻著連片的祥云,還有八仙過海中八仙使用的寶物。
在工作區,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工作臺上擺滿了很多裝工具的盒子,有的盒子里光鑿刀就有40多把,大小和構造都不一樣,“在制作不同造型時,需要的鑿刀都不一樣。”王建陽告訴記者。
人們一般熟知中國古代家具三大流派分為蘇式、廣式、京式,其實廣西也有自己的桂式家具,王建陽則是新桂作家具開拓先驅。他所創作的新桂作家具,樣式和圖案有所創新,賦予了廣西元素,“造型是新式的,但是工藝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鐵釘,不用膠水。”
作品《壯音古樂茶臺》
創作:他做的家具有濃濃的壯鄉風情
最近,王建陽有一件名為《民族夢》的作品剛剛參加了廣西工藝美術展。這是一張貴妃床,作品長2米,尾部長0.7米,頭部長1.08米,高為0.48米。整體似大提琴,床尾是腰鼓造型,床頭部分雕刻有壯錦等圖案,床的側面不僅有跳蘆笙舞的場景,還有“寓意著廣西12個少數民族團結在一起的銅錢串”。王建陽告訴記者,整個作品寓意在祖國大家庭里,廣西12個少數民族和睦共處,象征著美好生活、民族和諧團結。
《民族夢》選用紅木原料,秉承了中國古典家具和榫卯傳統技藝,采用圓雕、陽雕等技法,是具有古典家具貴妃床的古風神韻、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和新民族工藝的家具,集實用和藝術性為一體。這件作品從創作到完成,王建陽和他的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壯音古樂茶臺也是王建陽喜愛的作品之一,用東南亞紅木精雕制作。創意來源于廣西壯族吹管樂器“波咧”和漢族彈撥樂器“阮”的造型,以民族樂器為基礎,把十一支吹管“波咧”設計為底座支柱,把漢族彈撥樂器“阮”設計為茶臺,兩者融合起來,非常巧妙。這個作品會使人產生音樂聯想,不但豐富了人們的觀賞情感,又有實用和收藏價值。
延伸閱讀:全國紅木設計雕刻大賽:100多名雕刻師赴深圳打擂!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至今,王建陽創作了不少經典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獲得2017年“金鳳凰”創新作品設計大獎賽的銀獎、2016中國工藝美術作品精品銅獎,壯音古樂茶臺獲得了2016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精品裝作工程金獎等多個獎項。
期望:他想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徒弟
王建陽從小就喜愛做手工,經常用竹片雕刻泥質作品。1987年,王建陽30歲時真正從事雕刻和木工行業。那時候他在南寧市朝陽溪邊開了一家根雕店,銷售和雕刻根雕作品。1994年,作為早期的店主,入駐南寧市園湖花鳥市場。當時園湖花鳥市場還比較偏僻,只有少數線路的公交車可以到達。2000年前后,園湖花鳥市場開始熱鬧起來,顧客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也不少,那段時間,王建陽的生意不錯,作品銷往北上廣,甚至出口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有時候還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作品《民族夢》
2002年,紅木家具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王建陽開始進入家具行業。他從開料起,學習打造紅木家具。他雖然有根雕基礎,但是對于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并不精通,很多技巧都靠自學。為了學習,他購買了很多書籍;為了弄清楚榫卯結構,他還購買了很多家具進行研究,貴的有十幾萬一套,買回來后,他就拆開看,琢磨其中的構造,“有時候想不通,睡不著,就躺在床上想。”此外,他還經常到各地的紅木家具市場學習、考察,跟同行進行交流。憑著這股學習的勁,他熟悉了榫卯的結構和工藝。
做家具很費時間,一件好的作品,常常需要長時間進行打造,比如一個寬1.2米,高2.4米的鼎香柜子,需要4個人用大約2個月的時間,雕刻是個細致、繁瑣的工作,光油漆就要刷好幾遍。
現在的王建陽已經是中國紅木委桂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桂作紅木雕刻傳承大師。為了傳承手藝,他收了50多個徒弟,他還到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當客座教授,他希望將雕刻手藝、桂作家具制作傳授給更多的學生。
(記者:鄧色迎 原標題:自學傳統榫卯結構 家具在他手上做出“廣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