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價一再被壓低 被逼組建嘉宜美家居
十幾家代工廠因“忍受”不了宜家日漸壓低采購價的做法,在2012年被爆停止與宜家合作,此事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如今,徹底與宜家“決裂”的這些代工廠,已合作組建了自主品牌—嘉宜美家居。
嘉宜美家居公司由黑龍江耐力木業集團等原宜家代工廠發起組建,目前在黑龍江、江蘇、山東等地擁有5家大型家居產品生產工廠,在俄羅斯設立了貿易加工基地,公司已與國內280多家原宜家代工廠建立了合作關系。
隨著大型洋品牌不斷下調商品采購價,及全球代工產業鏈由中國逐漸外遷至印度等地,創建自主品牌將漸成我國代工企業的一條發展新路。
但代工企業擺脫洋品牌,在“自主”道路行走之時,不免要直面銷路發愁等新問題。目前,如嘉宜美這樣的自主品牌,其新思路是發展電子商務,進駐淘寶商城開網店,并在發展之初獲阿里巴巴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新創自主品牌的生命力,究竟能持久多久,其競爭實力究竟如何,尚未可知。
喪失提價希望 與采購商決裂
2012年,國內十幾家為瑞典宜家家居供貨的代工廠,紛紛宣布停止向宜家供貨,在代工行業引起極大震動,“停止合作,也是無奈之舉,這幾家代工企業的老板年齡都不小了,平均在六十歲左右。然而就是在本該求穩的年齡,他們卻甘愿冒著風險斷掉了企業最大的訂單來源、讓他們經營了一輩子的企業陷入停產,全是因為宜家不停地下壓價格,致使代工企業無任何利潤可言,每年都有很大的虧損。” 黑龍江耐力木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曹躍偉說。
據公開消息,2001年,宜家在中國的采購量占其全球采購份額的14%,2004年升至20%,中國取代波蘭成為宜家最大的成品供應國。2007年,宜家在中國已經有了300多家供應商,3家自有工廠,超過22%的產品產自中國。
中國供應商的加入也為宜家帶來回報,從2002—2005年,宜家商品平均價格下降了31%,2007年,部分產品降幅更高達50%。
記者向相關代工企業了解到,2007—2009年,宜家下調了不少商品甚至每個商品的采購價。以同一款方桌為例,2009年的5月4日至9月20日,其采購價為30.38美元,2009年9月21日突然降價2%達至29.77美元。部分價格降幅甚至在采購合同中予以了明示—2009年4月始降價2%,2010年降價2%。
但與采購價下降相反的是,這些代工企業的生產成本卻在上升。自2008年后,主要原材料成木從1560元一路漲到2100多元;人員工資也從每個月1450元上漲到2000多元。
隨著成本的上漲,代工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他們期待宜家能隨行就市提高采購價格,但新合同一下來,他們等到的卻是宜家的降價事實。
原宜家代工企業伊春華麗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曲金昌說,即使代工企業要求上調采購價,但宜家并不理會,反而將價格下調。
曲金昌說,這樣下來,公司連續虧損三年,本寄望通過宜家提價來扭轉盈虧,但后來“我們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雙方資金、實力的巨大懸殊,注定了中小企業面對這些零售巨鱷時是耗不起的,要么忍辱負重繼續合作,要么徹底決裂。”曹躍偉認為,跨國零售巨頭和中小供貨企業間的實力懸殊使零供矛盾激化至頂峰,洋巨頭憑借品牌優勢,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則,而在零售商占據絕對優勢的產業鏈條中,供應商脫離零售商的成本代價將會極高;一旦徹底決裂,不僅大部分貨款無法追回,供應商前期的投入也都將打水漂。
一面,代工企業覺得備受洋巨頭“欺壓”;另一面,洋巨頭卻為自己“鳴冤”,認為壓榨價格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了。
宜家大中華區采購總監Peter Wisbeck則認為,宜家并未持續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壓榨供應商利潤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Peter Wisbeck說,“我不知道他們的利潤率是多少。如果我是宜家的供應商,可能不會在意利潤率,而是落袋為安的收入,以及是否有長期穩定的訂單。”
赴法國取經 聯合開發自主品牌
如宜家這樣的洋巨頭一路下調采購價的原因,與代工產業鏈逐漸外遷至印度等地不無關聯。
“我們也認識到,全球性的代工產業鏈從歐美傳遞到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最后再經過中國大陸,如今又逐步轉向了印度、越南、柬埔寨這些東南亞國家。這就是全球代工鏈條利益分配的宿命。”曹躍偉如是說。
嘉宜美品牌的誕生,離不開這種產業鏈外遷的背景。
2009年,曹躍偉到臺灣學習。學習期間,與做家具和賣家具的朋友一起聊天,說到給宜家代工的甘苦,聊到宜家賣的產品看上去便宜實則暴利,便決定聯合其他宜家代工廠,創建一個家具品牌,一方面幫著更多代工廠擺脫困境,一方面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家居產品。
3年前,曹躍偉和李俊明等14個最早萌生創辦嘉宜美的人,一起做了一次環球旅行。瑞典和法國是最重要的兩站。在宜家的總部瑞典南部小鎮阿姆霍特,他們住在宜家賓館,每天去其最古老的一家門店仔細尋找宜家的秘密。
最終讓他們找到答案的地方在法國。這里有一家名為Conforama的連鎖商店,這家店在發展之初也學習宜家模式,但在法國,它已經超過宜家。
Conforama已有10年的經營歷史,其網點覆蓋法國全境,店面數遠多于宜家法國店,年銷售額則是宜家在法國的3倍,是法國最大的家居銷售門店。
曹躍偉告訴記者,他們也會采取這種發展方式,但更重要的,他們目前還是注重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主要是因為阿里巴巴愿意給予支持,發展之初,需要強有力的幫扶者。
去年10月初,嘉宜美天貓商城旗艦店開張營業。在去年雙十一這一天,嘉宜美產品銷售高達200多萬元。國外品牌的低價策略,讓代工的供應商必須面對低利潤否則就會被淘汰,而通過電商,縮短消費者和工廠的距離,把利潤空間讓給客戶。尤其是利用C2B定制的形式,不僅可以規模生產,且商品價格可以更低。
“我們的一個階梯櫈,宜家的價格是99元,我們是59元,在天貓店鋪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就吸引了3000個訂單,這可能是宜家一個店一年的銷量。我想,正是C2B定制的模式,商品能以工廠價直接給到消費者,這樣銷量會更大,服務和質量能更好,客戶的價值也能更大。”
代工轉自主 品牌生命力待考
擺脫代工之路,還是需要發展自主品牌,嘉宜美等如是認為。
宜家素以“成本殺手”聞名。在過去的8年內,宜家曾成功地將全部產品的價格降低了超過20%。宜家的低成本高利潤的模式使代工企業生存艱難,而代工企業掌握了宜家的技術,為轉型打下基礎。
曹躍偉認為,在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倒閉率高達8%。但是,通過這么多年的代工,企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在成本控制等方面更是具備了好的能力。另外,與宜家比起來,代工企業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轉型后不再通過宜家這道關,我們能夠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低廉的產品。
“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和外部訂單的代工廠若不能轉型,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慘遭淘汰。在轉型過程中,企業倒閉率高達到8%,是過去的兩倍。中國目前正在擺脫過去低端的位置,向中高端發展,因此競爭會非常激烈,”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消費品代工廠大面積倒閉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訂單下降和人工成本上升,不但外企工廠外遷,中國很多企業也在外遷。”
“代工企業轉型,尤其是向自主品牌的生產轉型是實體經濟必須要走的路。”陳及說。但從流通領域來看,每一個行業都有專業化分工,宜家不僅有價格優勢,還擁有組合豐富產品線的能力,而新創品牌企業是否存在這樣的競爭實力還存疑。
但剛剛在昆明當選中國家具銷售商聯合會會長的李俊明看好嘉宜美的前景。
“家居行業2011年的市場是1.5萬億元,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單店銷售額最高的宜家50%的采購源在中國。”李俊明樂觀地認為,但是宜家開店的速度相對遲緩,目前也就開了11家店,未來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記者從嘉宜美了解到,嘉宜美在天貓商城的旗艦店開業不到一個月,銷售額已經突破200萬元。“電商為主,但我們的步子會更大一些,到明年至少在全國開300家以上的體驗店,另外準備拿出2億-3億元打造新的物流體系,以適應電子商務。”曹躍偉告訴記者。
不過這些轉變經營模式的代工企業也坦承,而我國代工企業以前不愁銷路,但現在要自己開拓市場了,思路需要多元化,也不能完全依靠互聯網,應該發展多種模式。
- 上一篇:海爾來了:日日順布局家居服務版圖
- 下一篇:金馬凱旋集團 家居CBD被指“跑馬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