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巧制 八仙桌等袖珍家具
家住協民社區大王基巷的花甲老人潘曉明有一樣絕技,一雙巧手能做出袖珍版的八仙桌、盆景架、凳子等古典家具。他做這些卻只為愛好不為財,周圍的鄰居家里都有他送的小玩意兒。
幾十年來沒斷過木工活
“我們家以前是村里的木工‘世家’。”坐在稍顯簡陋的工作室里,今年60歲的潘曉明笑瞇瞇地回憶,父親當年是有名的木匠,他從小耳濡目染,對刨木鑿卯、合門套窗、修房建院等的木工活非常熟悉,18歲時就跟隨父親正式開始接觸木工手藝。
24歲那年,他代替母親去了色織一廠工作,接觸了送衣、輔助、鉗工等諸多工種,企業轉制后還做過工程項目、煎藥師,可做木工這個愛好一直沒有斷過。“剛學木匠那會兒,跟著父親到處干木工活,有什么做什么,漸漸愛上了這一行。后來到企業上班,閑暇時沒什么事,就會做起父親當年領他入門的木工活。”這么多年來木工活一直沒丟,有空就在家揣摩著做做家具還有小擺件。色織一廠轉制后,潘曉明換了時間上更有彈性的工作,木工活反而成了他的“主業”。“除了上班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用來做木工。”他說,醉心于此并不為了掙錢,只是覺得有意思,親友、鄰居也經常請他幫忙做做盆景架、小板凳等小家具,他分文不收。
邊角料“化腐朽為神奇”
潘師傅家里有一間專門的“工作室”,10多平方米簡陋的空間里擺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只櫥柜,墻上掛滿了規格不同的鋸子、鑿子、刨子打線尺等工具,不下40件。櫥里放著他最新打造的幾件微縮家具:大門床、獨腳桌、兩門櫥……輕輕托起,這些家具似乎感覺不到重量,拿在手上,纖毫之處卻格外細致:柜門都能打開,門扇都能轉動,家具內外都打磨得十分光滑。
在工作臺前,他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戴上老花鏡,查資料、制圖、制樣板、安裝、打磨……“小件至少2天,大的要5天甚至更長時間,”他眉飛色舞地說,“不要看看一個小小的擺件,卻比做常規尺寸的家具還要費精力,里頭全是榫頭拼接,完工后根據不同材質、形狀刷上清漆。這些木制小件不會用普通的木料,一般都是紅木、黃楊木、櫸木。”潘師傅從臥室拿出2根迷你版“不求人”說,“這根紅木的是整塊木頭雕出來的,這根櫸木的是拼接的,頭部我還做了螺旋可以旋下。”但他用的材料不是特意購買的,“大多都是舊家具的廢料,以前的棕床墊的木梁就是整根的櫸木,有朋友家不要了,就會拆下來送給我。”
延伸閱讀:奇特古家具經典半桌的由來
鄰居都有他送的小玩意
潘曉明做的這些好東西大多是用來送人的。老村巷里串門的多,有鄰居看到了喜歡,潘曉明都會送上一個。親戚朋友只要開口,他也會送,不但貼工,材料也自己貼。“每天在家里做,喜歡的街坊多,做了就送他們玩玩。”潘師傅說,東西不貴,重要是一片心。
“我尤其喜愛木雕,沒事就鉆研學習,想把自己的技藝再提升一點。”他笑言,他平時不愛抽煙喝酒打麻將,就把做木工當成強身健體的娛樂項目,多年下來不僅思維靈活,身體也很硬朗。他表示,木匠手藝是傳統的民間技藝,現在愿意學的人越來越少,“以前有女兒家出嫁,需要打全套家具,現在不時興了,但我還是喜歡給我女兒做各種小東西,家里的木花盆架子,還有小板凳,那叫一個漂亮。”他希望讓更多人感受木工的精妙之處,想用自己的堅持帶動更多人,一同參與到傳統民間技藝的傳承當中。
(記者:王晶 原標題:老木匠巧制袖珍家具 邊角木料都能變廢為寶)
- 上一篇:閩龍陶瓷啟動百舵聯盟 切入家裝行業
- 下一篇:2016上半年家具業數據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