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重造宮廷龍椅 用了2噸金絲楠木!
記者了解到,江蘇揚州工藝大師花5年時間,設計制作清宮乾隆時期龍椅和仿清風格地屏,展示揚州木雕精湛技藝。
這兩件作品將參加今年舉行的全國“大師展”。
揚州大師“造” 乾隆時期宮廷龍椅
高居于殿堂臺座之上的寶座為皇權的象征,在486非遺集聚區,一把紋飾玲瓏浮凸、立體感十足、寶座重厚碩大的龍椅十分引人注目。
“這把龍椅是按照乾隆時的宮廷龍椅原樣復制的,光畫圖就用了兩個月。”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木雕研究會會長周善生告訴記者,整個雕刻過程非常繁復,在完工之后,還需要用近半年的時間進行精細打磨,總共需要打磨四到五遍,由于很多地方是采用鏤空雕的方式,所以在打磨時非常費事,需要用尖銳的物件纏上砂紙,慢慢打磨,最后擦上生漆,營造出光澤度,同時利于保存。
只見這把乾隆時期的龍椅盡顯龍元素,彰顯了帝王的霸氣。這把龍椅是可以拆卸的。整把龍椅除了兩邊扶手外,后面的靠背也可以拆卸成三塊。
在靠背頂部的龍頭凸在整塊楠木板的外面。“這把高1.2米、寬0.8米的龍椅制作中難度最大的在于雕工,乾隆時期的楠木雕工繁復,且非常費料,在當下復制這樣的舊時作品,要考慮到原樣復制,保證原有的工藝外,還要融入制作者的一些思考,另外還要盡可能節約材料。”周善生說,這個龍頭在原件龍椅上是在整塊楠木上摳出來的,也就是在一塊高厚度的楠木板上去兩側只留下一定厚度的木材進行鏤空雕刻,其余厚度木材全部除掉,獨留中間一個精雕的龍頭,“這樣的工藝是乾隆時期的一個亮點,但是這樣很費料。”周善生表示,因此他們采用了其他設計手法,極大程度上節約了木材。
仿清代風格地屏 單設計就花了半年時間
歷史上,屏風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乾隆時期的木雕技藝精細奇巧,選用這一時期的樣式仿制地屏,也正是為了展現揚州金絲楠木雕刻的設計工藝。”周善生告訴記者,乾隆時代處于清代鼎盛時期,各項手工藝技術高度發展,乾隆時期的家具,最富有清式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清式家具的代表。
“乾隆時期的家具呈現出了‘精雕細嵌、雕繁刻復’的風格。能工巧匠們利用來自海外的珍貴木材,融會多種工藝美術的成果,盡情馳騁于斧鑿之間,制作出了大量的家具精品。”他解釋,因此在制作這件宮廷地屏時,他參考了大量的乾隆時期的地屏等家具,如清乾隆紫檀嵌黃楊木雕云龍寶座屏風等。
在位于甘泉的周善生工作室,記者見到了一座金絲楠木宮廷地屏。據介紹,這一地屏高3.3米,寬3.5米,為三屏式樣,中間3片金絲楠木雕刻了宮廷山水圖案,外圍選用了紅木的邊框,邊框上雕刻了云龍圖案,顯出明顯的宮廷風格,做工極為精細。“這塊地屏制作由于沒有搜集到原樣的地屏籽料,通過多種材料整合,采用了深淺浮雕、鏤空雕刻、圓雕等木雕技法制作出了這一符合乾隆時期風格的地屏,單設計就花費了半年的時間。”
周善生說,為了能夠達到出彩的效果,他們先畫草稿,再將小樣放大,再一步步進行雕刻,“最為難得的是選用了大塊的金絲楠木制作,更顯富麗堂皇。”業內人士評價。
兩件宮廷家具花了5年 用了2噸金絲楠木毛料
業內人士稱,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家具特征顯著,工藝十分精良,品種多,式樣變化廣,工藝水平高,是清式家具的鼎盛年代。揚州大師選擇設計制作這樣的木雕作品,凸顯了揚州木雕工藝的文化底蘊。
這2件金絲楠木的物件前后制作共花了5年左右時間,使用的金絲楠木毛料達到了2噸左右。周善生表示,宮廷龍椅和地屏將參加今年全國大師展。
揚州八刻研究者沈慧蘭表示,揚州八刻在歷史上負有盛名,在《清宮檔案》中是有所記載的。康乾盛世,經濟發達,揚州的木雕工人經常出現在宮廷裝潢隊伍中,同時揚州的木雕物品經常進貢給朝廷,大到一張金絲楠木床,小到一個擺件,可見當時的揚州楠木雕刻工藝是深受皇家喜愛的。
“揚州的楠木制作大師們數年前就開始醞釀,成立木雕研究會,終于在去年成立。”沈慧蘭說,研究會成立是為了使揚州的木雕再現曾經的盛世輝煌,而制作龍椅和地屏就是走出的其中一步。
(作者:邱凌 原標題:揚州大師原樣造出乾隆龍椅 兩件宮廷家具用了2噸金絲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