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當木匠 用良心和矯情做家具
安文良簡介
姓名:安文良
性別:男,1948年生
人物簡介:現居住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繼承祖業,從事木匠行業50余年,上個世紀90年代與兩個兄弟一起成立安氏仿古家具廠,經營至今。
走進位于城區西部、遠離市區的營口安氏仿古家具廠,可以看到,這間破舊的廠房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木料和家具半成品,三位上了年紀的木工師傅穿梭于廠房中的幾處機臺間。其中年齡最大的叫安文良,今年69歲。另外兩位是他的親弟弟安文廣與安文奎。他們兄弟三人共同經營著這家木器廠,堅持著從祖輩手中繼承下來的實木家具手工制作工藝,讓這里成為了一件件精美的中式仿古家具的誕生之地。
安文良告訴記者,家里祖籍河北,三代從事木匠行業。1952年,他的祖父從河北來到營口,在平安里開設了“安記木鋪”,后來父承祖業,子承父業,店名也從“安記木鋪”演變成了“家具大世界”、“大富豪家具公司”、“安氏仿古家具廠”。因為出生在木匠家庭,錛鑿斧鋸自然就成了他小時候的玩具。耳濡目染,加上自己愛鉆研,18歲時他就已經成了出色的木匠。安文良做木匠一行至今已52年,提起當年的安氏家具,他頗有幾分自豪。改革開放之初,安氏家族的人因為手藝好,加上價格公道,制作的家具供不應求,客戶常常要提前很久下訂單才能買得到。隨著城市發展,老城區不斷擴容,安氏家具的廠址也幾經變遷,但安氏家具的口碑卻始終沒有變。
安文良對記者說,像他們三兄弟這樣堅持手工制作的木工手藝人,如今在北方已不多見。隨著工業化發展,手工家具、傳統家具的市場逐漸萎縮,尤其是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安氏家族的傳統實木家具生意也受到很大影響。
現在,安氏兄弟除了家具制作,也開始經營名貴木材文玩手串及木雕擺件、木雕茶臺等木器產品來增加企業效益。盡管如此,安氏兄弟還是對傳統家具前景充滿信心。因為在他們看來,傳統家具在保值、增值以及藝術審美的角度上看,都是現代板材家具難以企及的。
安文良介紹說,傳統家具使用榫卯結構,這種藝術性的創造讓人感嘆和回味。雕刻、鑲嵌、紋飾等元素承載的藝術符號,貫穿著祥瑞、格致等多重傳統觀念。這些元素以有機組合的形式,塑造出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家具作品。安文良隨手指著身邊的一把仿古宮庭椅說,“這把椅子的接口處,連頭發絲都插不進去。這是真正的好東西,這把椅子所用的木材20萬元一噸,出材率不到五分之一,從設計到裁料再到加工雕刻,哪個環節都不能出錯,錯了就是浪費錢,而且還不是小錢。這東西,再過幾百年照樣是好東西。”
延伸閱讀:15歲學藝當木匠 48歲依舊堅持傳統手藝
從傳統的手拉木鋸到后來的電鋸再到現在自動化的木工機臺,安文良經歷了木匠發展的整個過程。安文良說,現在先進的家具制作工具雖然加快了家具生產的速度,但對家具質量的提升卻并不大,精雕細刻還得靠手工才行。在多年的手工家具加工制作過程中,安氏兄弟不但努力繼承傳統工藝,還發明了只有他們才擁有的一種手工制作小工具,這種工具可以很方便地處理木材表面的戧刺,省時省力不浪費木材。他們給它命名為“耙子”。“這耙子看上去不復雜,但恐怕全國的木工里也只有我們有。”安文良笑著說。
安文良說,家具木匠不好學,難度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特別謹慎。10歲時,他受家人的熏染,開始模仿大人們干活兒,一不小心左手食指指肚被自己拿斧子砍掉了一小塊,至今雖然已經恢復,但仍然留有印記,也算是經歷了血的教訓。手刮破、扎刺都是常有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細心、注意。不僅如此,家具制作還十分注重細節和審美,制作前必須在頭腦里設計、琢磨、繪圖,做到胸有成竹,方能下手,這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與歷練。
當記者問起安文良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時,他回答道,“我不太懂什么精神,但做木匠這一行,我們安氏三代都是很‘矯情’的。做的東西,要用良心去做,不能糊弄客戶,要讓客戶滿意。怎么讓客戶滿意呢?首先得自己滿意。在做家具的過程中,自己反復挑毛病,不斷推翻、改進、重做。我干了一輩子木匠,從沒有因為家具做得不好和客戶犯口角。我做過的東西,我負責到底!”
正是這份“矯情”,讓安文良有了這樣的底氣和胸懷,也因此成就了安氏家具三代人打造的品牌。
(作者:望遠 原標題:三代傳承一份“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