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修復師:200塊碎木拼出清代紫檀椅
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里的一些家具,在修復前只是庫房里長期擱置的一堆毫不起眼的木頭碎片。這些古典家具能重獲新生、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公眾面前,離不開家具修復師們的巧手。
修復后的紫檀雕蓮葉龍紋寶座。
花七八個月把碎木拼成寶座
馬如高是第四代上博古家具修復師。他19歲開始學家具制作,進博物館前做了十年木工,但他告訴記者:“做新家具容易,修復難。”馬如高平時在南匯文物基地庫房工作。他有個“兩室一廳”修復室,做了很多家具模型,不上膠水,都可以拆開。“有這些給學生講課方便一點,不打開看,很多人都不知道家具內部結構。”說著,他拿起一塊像是古代幾案一部分的模型,斧頭輕輕一敲,“當啷”一聲,桌腿就從看似嚴絲合縫的交接處中卸下來。
馬如高介紹,修家具最重要的是了解里面的榫卯結構。“榫卯是明式家具里最大的玄機,我們今年計劃做一個課題,研究各種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結構,方便以后的修復。”
清代晚期,紫檀木已經很珍貴了,所謂“十檀九空”,沒有大料,很多家具都是用小料一塊塊拼貼而成。經年累月,不少庫房里的紫檀家具都脫得一片一片的。馬如高說,他修過最難的家具是清代的“紫檀雕蓮葉龍紋寶座”,這是他從參考品庫房中搶救出來的,修理前散成了200多塊,長期無人問津。馬如高花了七八個月時間反復研究這堆散了架的木頭,將它們一小塊一小塊地拼接出大致輪廓,又根據還原部分的形狀和花紋,對缺失部件進行補缺,最終經過鑲拼、打磨、做舊,修復成一件完整的寶座。經專家考證,這是同類寶座中目前發現的唯一樣式。“前不久劉益謙在香港花8000多萬元拍了個寶座,這件同樣具有重大價值意義。”馬如高笑著說。
修復要“他粗我粗他細我細”
明代家具雕花比較少,清代才流行滿雕,這跟當時的審美有關。馬如高在修復古代家具時發現,有些家具前面兩條腿和后面兩條腿的雕工不一樣,前面看得到的部分雕得比較精細,后面看不到的地方雕得比較粗。“明代家具很嚴謹,清代家具前后總有一點差異,但不是太明顯。”修復時,馬如高本著“他粗我就粗,他細我就細”的原則,把這些古代匠人暗藏的“小心機”也一一復制下來。
現在,馬如高學會用雕刻機刻花紋,純手工可能要一個禮拜的活,機器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不過,機器雕和人工雕的質感不同,機器死板,人工自然,所以還是離不開手藝。”
相關閱讀:明清時期的家具特點及演變
上博館藏家具如有部件掉落,會放進一個箱子,經年累月,積累了很多碎片。每次修復家具,馬如高都會去箱子里找零部件,“對上了,就不用再去做新的了。”修復“紫檀雕蓮葉龍紋寶座”時,不少材料就是從這個箱子里找到的。
馬如高進館后大大小小的家具修了三百多件,還主動申請傳承差點“斷層”的漆器修復技藝。馬如高有一個徒弟,他還想再帶一個徒弟:“我還有七八年就要退休了,木器修補沒有學個三五年是上不了手的。”
(原標題:200塊碎木拼出清代紫檀椅 記者鐘菡)
- 上一篇:宜家發展電商業務 第1家PUP門店落戶溫州
- 下一篇:定制家居企業為何扎堆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