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cite id="lz59x"></cite>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video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video></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del id="lz59x"><span id="lz59x"></span></del><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ideo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video></var>
<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var><cite id="lz59x"><strike id="lz59x"><listing id="lz59x"></listing></strike></cite>
<menuitem id="lz59x"></menuitem>
<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var>
<menuitem id="lz59x"><span id="lz59x"><thead id="lz59x"></thead></span></menuitem><menuitem id="lz59x"></menuitem><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ins id="lz59x"><span id="lz59x"></span></ins>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var id="lz59x"></var>
<var id="lz59x"><strike id="lz59x"></strike></var>

徐光祥:明式家具的濟南傳人

導讀:
說起目前價格高昂的明式家具,收藏界的人一定會想到京作、蘇作、廣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濟南市歷城區董家鎮城角巷村,也有一位能制作明式家具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徐光祥,已經62歲了。

說起目前價格高昂的明式家具,收藏界的人一定會想到京作、蘇作、廣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濟南市歷城區董家鎮城角巷村,也有一位能制作明式家具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徐光祥,已經62歲了。

徐光祥:明式家具的濟南傳人.jpg

和收藏市場上的明式家具大都采用紫檀木、黃花梨木、紅木等硬木不同,徐光祥制作的是柴木家具。他的這手絕活于近日入選濟南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傳統手工技藝項目。

歷城明式柴木家具,傳自山西

走進徐光祥的家,屋子里擺著八仙桌、圈椅、寫字桌、面條柜等,散發著一種古樸的氣息,這些明式柴木家具都是徐光祥親手打制的。

在院子一角有一個棚子,這里就是徐光祥打制家具的小作坊。案子上堆滿了了刨子、鋸、鑿子等木工工具和各種尺寸的木料。徐光祥告訴記者,他從18歲就開始秉承家傳學做木匠,是歷城明式傳統家具的第七代傳人。

說起為什么會打制明式傳統家具,徐光祥說,這最早要追溯到遙遠的元末明初,當時的連年戰亂導致濟南董家一帶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山西、河北等地百姓因戰亂陸續遷到這里,在今董家鎮境內聚成不少村落,其中的山西工匠帶來了當時的山西家具制作技藝。經過漫長的發展,這種技藝逐漸融入了山東家具制作的很多工藝,如嵌絲、鏤雕工藝等,于清康、雍時期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典型明式風格的歷城明式傳統家具制作技藝,特點是用料大氣、造型挺拔、結構合理。

30余種榫卯結構,復雜多變

徐光祥介紹,現在家具的原料多為楸木、榆木、椿木等本地優良木材。“我做的家具都是家傳的民間家具,但其中所采用的卯榫結構等毫不遜于硬木家具。我現在大約會制作30多種卯榫,像三碰肩、穿簧、破頭榫、單榫、雙榫、夾皮榫、大接茬等,很多現在都已經沒人做了。”

說著,徐光祥拿出一件制作好的“三碰肩”給記者看,并介紹說,“三碰肩”是指將家具臺面兩邊與腿三構件的縱剖面進行綜合榫卯結合的一種工藝,三構件碰成一角三肩,故稱“三碰肩”。主要用在桌椅、櫥柜、臺架這些家具臺面與腿的結合部位,可以使這些家具更加結實,只要用這種榫卯,除非故意破壞,家具幾乎不會松脫,而且還非常漂亮。

記者了解到,這種“三碰肩”的榫卯結構,古時的民間能掌握此技藝的木工不多見,濟南地區民間能做“三碰肩”的木工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徐光祥可以說是唯一能制作此類榫卯的木匠了。“榫卯都是鋸上的功夫,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鋸子的用法,才能制作出各種復雜的榫卯來。”

干這個費力不掙錢,擔心失傳

徐光祥還向記者介紹了他的工具,很多也都是他家傳的。像鋸子就有大鋸、開榫鋸、線鋸、挖鋸等六七種,其他還有各種刨子、木鉆、斧、鑿、鏟、墨斗等,最奇特的是一把木錛,這是一種削平木料的平斧頭,有一個長長的木把。

徐光祥向記者展示了木錛的用法:他手持木把,對準地上的一塊木板,沒幾下就將木板錛出了一個平面。他說,原來婦女洗衣服用的搓衣板,也是用木錛一下一下鑿出來的,看著這個東西很粗笨,但能用它制作出很精細的木器來。可惜現在也沒人用這個了,其使用方法也快失傳了。

目前,徐光祥最苦惱的就是他的手藝沒人愿意學,兩個兒子雖然也會一些,但因為現在用這種方式制作家具,太費時間和體力,還掙不到錢,所以也不愿意做木匠,也沒有人愿意拜他為師。曾經有一個家具廠請他去做指導,去了一看,廠里現在都是用電鋸等現代工具,手工的一點也沒有,更別說制作復雜的榫卯結構了。待了幾天他就回來了,說那樣的木匠活他干不了,不如用自己的手藝感覺踏實。“我年紀大了,很多大件的家具已經做不了了,像一套八仙桌子加圈椅、條案,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是慢工出細活。現在只能做一些馬扎什么的來掙點零花錢,但我希望這份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能繼續傳下去,這樣才對得起祖輩,才能為咱濟南保留下這份傳了幾百年的手藝!”徐光祥說,隨著社會的變遷,從事傳統家具制作的人不斷減少,很多人因為賺不到錢而轉行,所以傳統意義上的“老木匠”已經基本沒有了,如果他也不干了,濟南明式傳統家具制作技藝真的將瀕臨失傳。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