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模具70萬 大批智能家居單品將死在今冬?
燒錢、熱戰、標準缺失,但前景又極具誘惑,這就是魔鬼與天使同體的智能家居業。
在智能家居元年里,關于智能家居全宅產品與單品的前途,業內爭論不休,單品有沒有未來?
【現狀】
全宅產品與單品死磕:
做加法還是減法?
早上7點,資深戲迷老王被豫劇《花木蘭》的抑揚頓挫喚醒,緊跟著,監測到室外PM2.5較低,窗簾被自動打開,飲水機加熱,客廳電視播放老王愛看的戲曲頻道。老王關了門外出晨練,攝像頭和安防啟動。當他返家時,才發現忘帶鑰匙,物業遠程為他開門。晚上,老王舒服地躺在智慧床墊上,窗簾和燈光關閉,空調自動調節到讓人感到舒適的溫度。
這不是藍圖,這是老王家買的全套智能家居產品,三室兩廳的房子裝一套市場價為2萬多元。它這么有思維和智能,是用了“服務器+云框架”模式,其核心是名叫“Zigbee”的無線傳感技術。它包含照明、遮陽、溫控、新風、電氣、安防、健康系統等,屬于智能家居的全宅產品。
不同于做全宅產品,智能家居還有另外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僅做單品。比如鄭州本地項目“來聽”,只做照明系統,半個巴掌大的方形開關,就像一個藝術品,可以粘在墻上,甚至放被窩里,沒有物理電線與燈源連接。隨時隨地“咔嚓”按下,燈光開啟,再按下,色溫調節。
“單品大部分集中在照明、開關、電機。”紫光物聯集團副總經理張廣林稱。
像極了羅生門,業界關于智能家居全宅產品和單品的爭論不休。
有投資人稱,兩者一種是在做加法,一種是在做減法,投資人更偏愛做加法的擁有豐富產品線的全宅家居。而“來聽”創始人王亞偉則奉行極簡主義,“只做照明,剛需且操作簡便,拿在手里就能用,避免了智能家居只適合二三十歲年輕人使用的窄市場。”
全宅產品的擁躉者則稱,單品具有“產品間不能完美場景聯動”的軟肋。拿全宅產品的智能會議室舉例,啟動一鍵會議模式,能觸發包括燈光、窗簾、幕布、音響、空氣質量等在內的15類產品。“而單品實現不了無窮的聯動,一個設備發出指令,無法同時啟動其余多個設備。”也就是說,單品擴容性和兼容性差,造成“A品牌無法控制B品牌”的尷尬境況。
然而,單品與全宅產品并非水火不容。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認為,單品發展到一定階段,映射到與其相連的其他配件,形成一個小系統,最后完成與其他系統合圍的生態圈。
【痛點】
產品難產期3~5年 一個優質模具耗資70萬+
無論是走心的單品聚焦,還是多而全的全品類家居產品線,在觸及羞于外人道的行業痛點時,卻有著共性。
某業內人士的三次創業史,能大概折射出這個行業的不易。一開始,他以產品貼牌切入,因供應商做手腳被黑,轉向做優質產品的系統集成,卻因兼容性不達標放棄。第二次,他選擇做物聯網手機,卻因功耗問題未解決賠掉40多萬元。第三次,他轉做品牌代理商,在給一個豪宅安裝開關時,28個壞掉27個,智能家居夢再次流產。
這是一個個體商所遭遇的行業現實:行業在走彎路,不是良品率問題,根本在于產品質量不過關。如果用一張“問題清單”來羅列這個行業的痼疾時,出現在這個清單上的形容詞還有很多:
比如,行業無標準規范。“現在沒一家品牌敢站出來說‘我是老大’,就是卡在這里了——行業缺失一個標準和定義。比如海爾和格力的家居產品標準不一樣,就無法兼容,不像一個usb接口,能接通平板、手機、電腦等不同品牌不同產品的設備。”張廣林稱。
比如,技術壁壘高,燒錢嚴重。這表現在,研發人員多,單單硬件研發團隊就包括電路設計、單片機程序、外觀設計、嵌入程序等,而軟件和產品架構同樣需要極龐大的團隊;研發周期長,上述多人合力要耗時3~5年,產品才能面世;而硬件最為燒錢,“一個單品模具,好的價格在七八十萬元,而一整套智能家居產品需要148個單品。每一個模具,來來回回試驗幾十次,每次推倒重來就要消耗掉巨額的硬件成本。”
【方法】
只和開發商套近乎
9月10日,在“直通河南老胡”項目路演會上,臺下坐著建業地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領銜的豪華投資圈,“來聽”小心翼翼地講述了只針對開發商的運營思路。
這也是目前眾多智能家居廠商的一種選擇:產品集中面向B端,以地產商客戶為主消費群。然而,這遭到了在場投資人的質疑:對開發商來說,智能家居不是剛需,為啥要用你的產品?
“來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智能照明系統不用電、不布線、不開槽,全程用無線信號來控制燈光開關、色溫色彩調節。對于開發商來說,照明控制布線被大量省去,相當于減少了施工成本和施工周期,杜絕火災隱患,其結果是“相比傳統25元/平方米的開槽布線模式,開發商使用智能照明系統實際增加的成本僅僅為0~5元/平方米(90平方米剛需房計算)”。當然,沒有挑明的是,家居商想借助開發商豐富的業主資源實現產品的鋪貨走量。
一業內人士表達了另一層意思,買房送智能家居產品開始成為營銷一大賣點,勢必被開發商相中。
【說法】
單品商很多熬不過今冬?
9月23日~25日,張廣林認為智能家居業的“槍戰”真正爆發。
因為這幾天,業界聚焦于2015上海智能家居展覽會。這被視為單品品牌商能否突圍的關鍵性展覽,“這是拿單的最好機會”。為此,紫光物聯集團90%的人員被調往上海。另一品牌在接到記者的采訪邀請時,也遺憾表示“全員都在上海”。
時間往回撥到2015年年初,有觀點認為,智能家居元年開啟。傳統家居、新興家居、互聯網巨頭,三方勢力開始在這一年里搶食,大戰一觸即發。比如,鄭州蘇寧云店9月25日營業,其中就吸納了一家做O2O家居的企業。
行業大熱,源于蛋糕大而誘人。易觀智庫預測,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張廣林給出的數字稱,其集團現今一個月簽單量相當于去年半年。
然而,張廣林認為,行業整體大熱,原先靠射頻、紅外系統起家的單品商日子卻很難熬。“今年上半年,單品商50%在謀求轉型,另外50%未轉型的要死掉。而追求轉型的單品商中,下半年將進入痛苦階段,90%招不來風投,因燒錢同樣死掉。”
“這次展覽拿不到單子,明年正月十五就很難開門了。”張廣林稱。
( 記者 李興佳 原標題:大批智能家居單品商將死在今冬?)
- 上一篇:家具配送員入戶盜竊被抓
- 下一篇:利好!家具等16大行業享受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