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的無印良品 第一家門店竟是工業風!
說起無印良品,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它不僅與我們分享高質量的生活用品,甚至設計了我們的家,改變了我們的居住理念。但你知道在30多年之前,是誰定義了無印良品,催生了無印良品的第一家店?
暗示著無印良品簡約理念的標志▼
杉本貴志, 1973年在東京創辦了室內設計公司 Super Potato,經營茶室、酒吧與精品店的設計,與西武集團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在西武集團的黃金時期,西友超市為了開創自己的品牌,召集了田中一光(經營者)、杉本貴志(設計師)和小池一子(撰稿人),開始了一場“頭腦風暴”,那場“頭腦風暴”,成了無印良品誕生的起點。
無印良品最初的海報形象▼
Super Potato擅長利用材質和排列方式的對比去賦予空間以不同的感受。從無印良品第一家門店開始,就成為無印良品的御用室內設計公司。今天我們看到的無印良品專門店標志性的紅色門頭與白色標志,以及店內簡約的木制貨架,皆出自他手。然而你可能沒想到,散發著簡約氣息的無印良品門店,最開始竟然透出強烈的工業風格!
這一期跟大家分享無印良品最早的兩個門店,可以對照上一期我們提到的工業風營造法則,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第一個無印良品專門店創建于1983年,在東京市中心繁忙的青山地區,杉本貴志沒有將它當做另外一個精品店來設計,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生活方式的展示店去設計。無印良品在他看來不是一個簡單、漂亮、購物的地方,而是一個反應了國人生活方式的溫暖領域。
無印良品1號店改造前后▼
雖然只有40多個品種的商品,簡單的幾個貨架。但是,同樣的貨架即可用于食品,也可用于服裝。當你把這些商品都撤去之后,整個空間還能作為酒吧使用。感覺第一家muji是做好倒閉之后就開酒館的準備就是了。
無印良品1號店平面圖▼
這家店強調了不同材質的運用:磚與灰色水泥的節點表現、兩層樓高的平滑曲線玻璃和粗糙的扁平木板。
每一層的設計都有各自的特點,一樓墻面運用了粗糙的原石排成陣列,與平滑的玻璃櫥窗、沉重的石頭梁和疊放整齊的衣物形成強烈對比。裸露的天花板為整個開放空間增加了一絲明亮色彩。
具有強烈對比性的開放空間▼
二樓營造的是擁擠的鄉村集市感覺,木架子和編織籃塞滿了貨物,最初的設計中包含了一個小咖啡廳,但后期改造中被擺滿商品的金屬貨架所替代。
亂中有序的商品陳設▼
青山三丁目(1993年)無印良品店也是早期的店鋪,它的面積大約是1000平米,在當時算是很大的旗艦店。在這里,無印良品才終于達到了當初期待的目標營業額。伴隨著無印良品第一期建設的完工,營業額也漸漸提升,當時的無印良品的干部們都說:“總算是大功告成了。”
無印良品青山三丁目店平面圖▼
青山三丁目店的入口招牌,由簡單的“無印良品”標志構成,印在白色高透明度的面板上,低調地透露出品牌的設計理念。
無印良品青山三丁目店外觀▼
石頭臺階將客人從室外引導至商店內部。表面光滑的石頭地面切換到有著豐富光澤和歲月感的金屬地面,再過度到泛著溫暖的棕色調的木地板。這種不同材料的對比和過度不僅發生在地面上,還發生在店鋪空間的所有表面和維度上。
從石材、金屬板到木地板連續銜接的地面▼
入口區域就像一個畫廊,由光滑和粗糙的金屬板拼接而成的金屬壁龕作為背景,戰略性地將原木做成的臺面放在前面,上面擺滿了吸引眼球的商品。
舊木板與新木板交錯拼接的墻面▼
Super Potato的設計理念是將一切都展示出來,因此,無論是混凝土結構、通風管道、和照明設備都被曝露于視野中。這些裸露的結構和管道系統賦予空間強度與力量。
這些舊材料與新材質的對比,充分展示出它們的歲月痕跡。傷痕累累的扁平船木,與新的木材交替排列在墻壁上。另一面裸露著混凝土的墻面前,擺放著嶄新閃亮的金屬貨架。
天花板布滿裸露的管道和設備▼
從一個老舊木建筑上拆下的厚重木材,做成貨架被放在店鋪的中心位置,上面擺滿了商店的每一種產品。雖然塑造和填滿店鋪空間靠的是材質與形式的強烈對比和碰撞,但店鋪空間卻帶給人一種平靜和諧的感覺。
舊的木材被賦予新的用途與生命▼
Super Potato陸續設計過無印良品的許多門店,包括最新的上海和成都無印良品。其設計手法和無印良品一樣在探索的腳步中前進,也一直保持了成立時最初的設計理念,在商品材料和思維方式上始終沒有變化。
(原標題:開創簡約流派的無印良品,第一家門店竟是工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