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炎黃子孫,你知道龍紋嗎?
龍作為華夏民族共有的圖騰,被視作最高祥瑞,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在傳統紅木家具的紋飾上,也不乏其身影。龍身上的王者之氣也受到皇家帝王的尊崇。像紅山文化出土的許多精美玉龍,便只有九五之尊的帝王方可佩用,在當時的等級制度之下更能彰顯龍的尊貴。
現在龍的紋飾已隨處可見,帶龍紋的器物唾手可得。但是等級制度并未完全消失。不是每個人死后都可以降半旗的;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元首級的接待規格的。我記得在文革浩劫時,紅太陽、向日葵,甚至芒果都成了圣物。蠟制的芒果被玻璃罩罩著,供在桌上以示瞻仰,不能對其有絲毫的不敬。還好,這不過只是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浮沫,稍縱即逝。而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不一樣了,它已深深地沉淀在華夏子孫的血脈中,要不我們怎能被稱為龍的傳人呢?
紅太陽、向日葵為什么沒有稱為文化傳承下來呢?主要是因為紅太陽只有一個,大家只能作為大葵花臣服于它,圍繞著它一刻不停地旋轉。而龍就不同了,它能給人們生活帶來美好的企盼。我們哪一個家庭不是望子成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就曾說出:“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當然,還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鯉魚一旦躍過龍門就會化為龍,預示著只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就可能成功,成為一條行云布雨的巨龍。
在明清時期,許多器物或是家具上,都有龍的紋飾。這些龍紋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制,不能僭越。在故宮,我們看到那些雕飾著龍紋的家具,龍的牙齒、須發、鱗片都雕刻得十分精細,栩栩如生。民間百姓也十分喜歡龍紋,普通民用家具上也隱現著龍的紋飾:為不違制,只不過稱其為草龍、夔龍、拐子龍,均為龍的變形圖案,也就是龍形而藏其爪牙,去其鱗片,變得更為簡潔,實用。還有魚化龍的圖案,其龍身雕刻得很是完整,只是留有一條魚尾巴,還沒有變成真正的龍。不過魚化龍的圖案在家具上不是很普遍。
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仍受今人的喜愛與尊崇。我們在今后的使用中要使其不失尊貴地位,該用在哪兒就用在哪兒,不要濫用。比如家具的腳踏或卑下位置就不宜使用,應將其放在顯要位置。以前有一種天壇牌潔具,每當如廁看到便池上印著天壇祈年殿的圖案,就讓人心生不悅,祈年殿那可是一國之君從事國家大典祭天的地方。我們后人作為炎黃子孫,對中華傳統文化要心存敬畏,不可輕慢褻瀆,以便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光大傳承。
相關閱讀:家具上龍紋的種類
- 上一篇:流金溢彩的清代嵌琺瑯家具
- 下一篇:你見過時速高達140公里的沙發嗎!